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臺灣民主運動歷程中所發行反國民黨文化霸權的雜誌。黨外雜誌大抵可溯源至1949年創刊的《自由中國》半月刊,主張民主、反共、救國的立場;1954年在美國表明不支持國民政府反攻中國大陸之後,《自由中國》的外省知識集團進一步追求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臺灣內部政治民主化。1959年開始與臺灣菁英結合,做反對黨的連結,最終導致雷震被以「叛亂」罪名被捕入獄而停刊。 1957年蕭孟能創辦的《文星》雜誌,在1960年代扮演社會思想啟蒙的角色。1961年李敖加入《文星》,倡議西化鼓吹民主,打擊國民黨的保守教條。隨著1960年代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1968年《大學雜誌》應運而生。鄧維楨創辦的《大學雜誌》原屬偏向文藝、思想的刊物,1970年在國民黨介入改組後《大學雜誌》受到釣魚臺事件的影響,言論轉為呈現對現實政治的關切。由於《大學雜誌》雜揉各立場的「自由主義集團」,成員背景差異導致後來分道揚鑣,主要分裂為學院自由派的《中國論壇》,以及實際參與政治的張俊宏、許信良與黨外政治人物結合,於1975年創辦的《臺灣政論》。 《臺灣政論》是第一本臺灣本土菁英創辦的黨外雜誌,整合本土反對勢力的集體力量,以政論雜誌方式配合選舉宣傳,具文宣及動員群眾的效果。戰後臺灣民主運動進入「本土領導」的新階段,是日後「臺灣主體意識」的基礎之一。 1979年創刊的《八十年代》與《美麗島》雜誌,代表當時黨外運動的兩條路線:由康寧祥發行、江春男總編的《八十年代》,素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標榜傳承《自由中國》的精神,同時也是《臺灣政論》在文化論述上的延續,由學者與新聞界記者從事批判性的政論。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則從小規模的演講活動發展到大規模的戶外活動,以群眾運動路線為主軸,除了延續先前政論雜誌的自由主義傳統之外,同時結合《夏潮》雜誌所強調的社會意識,在群眾聚會的過程中,陸續觸發中泰賓館事件及美麗島事件。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雜誌有周清玉辦的《關懷》、許榮淑的《生根》雜誌、蘇秋鎮《代議士》、黃天福《蓬萊島》雜誌、林正杰的《前進》雜誌等。 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隨著解嚴的報禁解除之前,黨外雜誌時因違反「臺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而被禁。其中「黨外雜誌」又可區分為以左統、社會主義路線的「夏潮」系列,以及倡議本土性民主改革運動的「主流黨外雜誌」。
撰稿者:張俐璇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江詩菁。2004。〈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 張炎憲等編。2001。《「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3 李筱峰。1999。《臺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臺北:玉山社。4 *李筱峰。1987。《臺灣民主運動40年》。臺北:自立晚報。5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臺灣社會學》,5。6 彭琳淞。2003。〈黨外雜誌與臺灣民主運動〉。收於《「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7 沈超群。2007。〈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141-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