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女性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女性文學的發展。1950年代因政權更迭與新語言政策的推行,臺灣文壇出現許多女性作家,其中孟瑤潘人木童真林海音、郭良蕙、華嚴、徐鍾珮張秀亞艾雯琦君謝冰瑩等,皆是活躍於1950年代的女性作家。1960年代,臺灣出生的女性作家陸續崛起,其中歐陽子陳若曦施叔青李昂季季等人以現代派書寫而備受矚目,往往以在地的經驗與觀點,挪用西方現代主義的敍述形式與語言實驗鋪陳其作品主題。然而自1950年代以來,人數眾多的女性作家,於「鄉土文學」為主潮的1970年代,聲音卻顯微弱,直到1970年代中葉之後才又掀女性文學的另一波高潮。
1970-1980年代之際,臺灣中產階級與都會品味抬頭,《聯合報》、《中國時報》於1976、1978年分別設立文學獎,女性作家如蔣曉雲、朱天文朱天心、蕭颯、袁瓊瓊蘇偉貞蕭麗紅廖輝英平路等人,在兩大報文學獎競賽中屢創佳績。1960年代即出道的李昂,其文本中的性別問題,往往呈現出與社會文化、政治意識糾葛的局面,1983年以深具性別批判意識的《殺夫》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殺夫》通過「性」與「暴力」揭示性別關係中潛在的經濟因素。
1980年代的女性文學現象,大致被評論家慣稱為「閨秀文學」,而關注性別議題與揭露社會問題,則是這一波女性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其中蕭麗紅獲獎的《千江有水千江月》(1980),以濃厚的鄉土語彙、風俗世情、經緯愛情主題,是當時「閨秀文學」中備受矚目者。蕭颯與廖輝英的小說,則以社會寫實路數,摹寫現實女性生存位置以及日益複雜的兩性關係。1987年臺灣宣布解嚴,女性作家開始大量書寫關於家國想像與政治認同。曾被歸為「閨秀作家」的朱天心,自《我記得…》(1989)開始,作品即不斷觸及政治與族群問題。同時,女性文學中也出現大量以女性觀點書寫家族記憶的作品,如:袁瓊瓊《今生緣》(1989)、陳燁《泥河》(1989)、李昂迷園》(1991)、平路《行道天涯》(1995),以至2004年陳玉慧的《海神家族》等,皆是以女性角度書寫歷史禁忌、族群記憶與女性的家國想像的重要作品。而在這些深具女性意識的文本中,過往被視為瑣碎主觀、叨絮書寫情愁愛慾的閨閣話語,正逐漸發展為有別於男性中心家國論述典律的敘事形式。同時也對男性論述提出另一種異議,甚或顛覆既有的價值體系,並揭示了男性論述中無法(或無意)觸及的現實情境與歷史記憶的空白。
此外,朱天文以〈世紀末的華麗〉揭開1990年代女性作品絢麗的序幕;">利格拉樂‧阿圖字的作品,標示著原住民女性作家的創作位置;邱妙津陳雪、洪凌則以女同志小說為臺灣女性書寫開展了另一塊版圖。

撰稿者:陳明柔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范銘如。2002。《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
2 邱貴芬。2003。〈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臺灣文學史的敘述〉。收於《後殖民及其外》。 臺北:麥田。
3 邱貴芬主編。2001。《日據以來臺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女書文化。
4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2006。《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臺北:麥田。
5 李元貞主編。《紅得發紫:臺灣現代女性詩選》。臺北:女書文化。
6 王德威。1988。〈「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收於《眾聲喧嘩》。臺北:遠流。
7 *黃毓秀。1994。〈李昂與女性之謎〉。《中國時報》,34版,「人間」副刊,1月1日。
8 *邱貴芬。1996。〈族國建構與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思與言》,34(3):79-112。
9 *劉亮雅。2002。〈九十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6):13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