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臺灣鹿港人。畢業於淡江大學法文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戲劇碩士。高中時代即展現文學天份,早期作品如〈壁虎〉、〈痊癒〉與〈約伯的末裔〉充滿現代主義色彩,喜歡刻畫惡夢、性、非理性慾望與死亡主題。執著於那些被非理性情緒或原欲或執念或疾病或異常情感所牽絆的人物,小說情節發展相當荒誕離奇;如王德威所言,小說常以裹屍布般老沉的文體刻畫光怪陸離的情景,雖使人悚慄不安,但封閉的空間正好投射了女性對於性、婚姻與死亡的慾望或恐懼,也成為女性身心遭受禁閉最幽微的象徵。《約伯的末裔》與《拾掇那些日子》的獨白狀態,施淑認為正好顯示女性禁錮在男性權威下無處可歸的窘境,以女性的敘事進行突圍,顯然具有顛覆的意義。 追溯施叔青的文學旅程,可以發現環境因素扮演著重要的影響。〈那些不毛的日子〉以誇張變形的手法描述童年時光,栩栩如生地刻畫眾多鄉土人物,而那沾染鬼氣的故鄉,也可看作臺灣傳統社會的縮影。1970年代她遠赴香港擔任藝術中心的策劃主任,以外來客的觀點凝視香港,不論是〈愫細怨〉、〈票房〉、〈窰變〉與〈情探〉都揭露浮華都市酒肉爭逐的騷動慾望。1970-1980年代結集的《情探》、《常滿姨的一日》與《非韭菜命的人》都掌握了人與慾望搏鬥的生活紀事,探觸新舊移民的內在恐慌,不論探勘世情或窺透世相皆頗為可觀。 1990年代初,施叔青藉著女人的個人史、家族史來闡述香港歷史,先後完成《她名叫蝴蝶》、《遍山羊紫荊》與《寂寞雲園》的「香港三部曲」。3本小說透過4代華洋戀情折射出香港從1842年開埠以來的開發歷史,以黃種人、妓女的身體亟欲顛覆白人階級的控制,從國族、性別、階級與權力的多重視野探問歷史之更迭,梳理香港與英國從殖民到回歸的複雜關係,既艷異又精采,是1990年代反思殖民體制最巧奪天工的巨作。 「香港三部曲」完成對國族認同與殖民歷史的探問後,施叔青再次沉浸於歷史古籍的鉤沉中,以庶民百姓為歷史主體,爬梳臺灣血淚斑駁的百年歷史,2003年發表《行過洛津》描述清朝漢族移民的生活景象;2008年發表《風前塵埃》探索日治時代花東原民族裔的歷史,至今仍保豐沛的創作力。 除小說創作外,施叔青兼具導演、劇評家、藝評家與文評家等多重身分。長期關注臺灣文學的發展,也關注大陸文學的前景,1980年代末即走訪大陸,與中國作家針對文學的遠景交換意見。施叔青也撰述傳記文學《枯木開花》與《兩個芙烈達‧卡蘿》,為橫跨1960-1990年代最重要的臺灣作家之一。
撰稿者:唐毓麗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施叔。1993。〈論施叔青早期小說中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收於《施叔青集》。臺北:前衛。2 *王德威。1988。〈「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臺北:遠流。3 *廖炳惠。2001。〈從蝴蝶到洋紫荊:管窺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之一、二〉。收於《另類現代情》。「允晨叢刊」86。臺北:允晨。4 *彭小妍。1995。〈評〈遍山洋紫荊〉:寓言式的後殖民小說〉。《中國時報》,第42版,11月30日。5 *張素貞。1986。〈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現代人的孤絕感與恐懼心〉。《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6 白先勇。1976。〈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中國現代作家論》。葉維廉主編。臺北: 聯經。7 郭士行。1996。〈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29(4):55-71。8 張小虹。1994。〈祖母臉上的大蝙蝠:從鹿港到香港〉。《中國時報》,第37版,1月1日。9 王德威。1989。〈從傳奇到志怪:評施叔青的「韭菜命的人」〉。《聯合文學》,5(6):194-96。 10 王德威。1993。〈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匯評「維多利亞俱樂部」〉。《聯合文學》,9(4):102-05 。11 梅子。1986。〈「騷動不安」的新產物:評施叔青「香港的故事」〉。《情探》。「文學叢書」150。臺北:洪範。12 白先勇。1988。〈香港傳奇:讀施叔青的「香港的故事」〉。《韭菜命的人》。「文學叢書」189。臺北:洪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