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於臺南市眷村出生。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任政戰官、影劇官、中央電臺編審、聯合報副刊資深主編,後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改任教職。著有小說十餘本,較為人知的有《陪他一段》、《紅顏已老》、《流離》、《熱的絕滅》、《沉默之島》與散文《時光隊伍》,以及學術論文《孤島張愛玲》等。 1979年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陪他一段〉,以精練的文筆寫纏綿情感受到文壇矚目。1980年代的創作以愛情為主軸,以此顯現兩性強弱分判的權力關係與情欲想像,對愛情本質提出龐大的探問。此外,研究者廖美珍注意到她的小說中常把貞潔的愛情當成永恆的信仰,卻不免造成女性在感情上過於自戀、自虐及虐他的病態偏執。《流離》全書刻畫情感的變異與拉扯,《熱的絕滅》寫愛慾糾纏,但研究者劉介民認為小說刻意從錯覺、幻覺和非理性揭開人性的面紗,就是為了透過幻想、夢境與意象,以獨特的自我感知揭示感情複雜的內涵,蘇偉貞的小說總能曲折翻新,情切婉轉又纏綿有致。 不論在《紅顏已老》、《陪他一段》或《熱的絕滅》,蘇偉貞總以冷眼蕭索之筆描繪情海浮沉,王德威認為她深得張愛玲之神髓,對女性特質或女性意識皆有深入的探索;〈世間女子〉、〈曇花〉與〈舊愛〉中的女子面對愛恨情仇總能視死如歸,不可自拔地耽溺於「無邊的荒涼,無邊的恐怖」之境,讀來鬼氣逼人。除被譽為張腔傳人外,因蘇偉貞成長於眷村、擔任8年軍職的人生經驗,從《有緣千里》、《離開同方》到〈老爸關雲短〉中也看到她召喚、建構一個關於眷村的神話世界,以遺民的姿態不斷回憶那曾經相濡以沫的空間。 1994年《沉默之島》獲得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評審團推薦獎,蘇偉貞特意透過2個同名人物,在絕境中不斷找尋愛欲的理由與價值,暴露出生存實是無比孤絕的狀態;文中刻意隱去可參佐的時間與空間指標,大力渲染漂流的情境,如此適切地結合了個人主義囈語式的腔調,賦予作品非常完整的孤島意涵。學者張誦聖注意到1990年代的蘇偉貞,顯然更新了1980年代言情小說慣用的模式,更加進性別越界的元素;其私密的性愛經驗與生存處境,顯然抗拒任何系統性的詮釋,王德威認為沉默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意即「小說家要寫一種幽秘的沉默:對話語的拒斥,也是對回憶及歷史的拒斥。」 1990年代後,蘇偉貞的獨語性小說表現的形式更趨於繁複,駱以軍認為《魔術時代》的形式愈朝向現實光束難以輕鬆穿過的晦澀繁複世界,以至於在〈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中,能超越小說敍事的限制,交錯故事、他人書信、小說片斷與臆想,不斷擴延了言語所能指涉的空間。2006年最新散文力作《時光隊伍》,為沉重的悼亡之書,蘇偉貞藉此追憶並悼念亡夫,並稱許他為強悍的人間勇士,將一本單純的病房日記,鋪衍成一本外省族裔征服時空動亂的流離史,展現對國境之境、對生命之境無比強大的意志。
撰稿者:唐毓麗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 王德威。1988。〈「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收於《眾聲喧嘩》。「小說館」10。臺北:遠流。2 王德威。1996。〈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收於《封閉的島嶼:得奬小說選》。「當代小說家」4。蘇偉貞著。臺北:麥田。3 劉介民。1994。〈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絕滅」的思索〉。《文訊》,101:7-10。4 廖美珍。1997。〈現代才女的舊魂新變貌:論蘇偉貞的小說〉。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5 張誦聖。2001。〈評蘇偉貞的「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收於《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6 張大春。1991。〈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評蘇偉貞的「離開同方」〉。《中國時報》,開卷版,1月18日。7 陳炳良。1989。〈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18(5):85-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