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朱天文

小說家,兼寫散文,並從事編劇工作。祖籍中國山東臨朐。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畢業。獲聯合報小說獎、時報百萬小說獎等。1970年代末在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支持下,與妹妹朱天心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藝青年,創辦《三三集刊》(1977-1981年),任發行人。在大觀園式的文人雅集中,揮灑一腔深濃的中國情懷,歌詠日月山川與青春年華,《三三集刊》作品自成清越任真、浪漫綺旎的特殊文風。朱天文尤其深受胡蘭成、張愛玲影響,不僅繼承「張腔胡調」,且是整個世界觀的浸透。
早期作品多圍繞在家庭、學校生活,小說集《喬太守新記》(1977)、《傳說》(1981)與散文集《淡江記》(1979),多是伊甸園內青春無邪的生活心境,文風綺旎時而挑達,少具社會現實感。1982年創作小說〈伊甸不再〉,也開始電影編劇工作,為臺灣新電影時期重要編劇,長年與導演侯孝賢合作,亦常先將電影本事創做為小說,其電影小說有:《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安安的假期》、《最想念的季節》、《童年往事》、《尼羅河女兒》,編劇經驗影響朱天文看待世界的眼光與創作特質。
1987年長篇小說《炎夏之都》跨幅少年啟蒙議題與都市書寫,呈現朱天文創作重要轉折,文字風格愈趨濃麗靡蕪。至小說集《世紀末的華麗》(1990)時達到都市書寫的高峰,展現對都市人生存狀態的反思、世代差異的觀察、青春年歲的感嘆,以及對複雜情慾的深沉透視。同名短篇〈世紀末的華麗〉將都會流行元素描寫得細膩逼真、歷歷在目,拼貼流行尖端現象組成奇幻詭異的世界,讓角色們放逐流離於都會情境,展現獨特的女性意識和文明觀點,以此向胡蘭成〈女人論〉致敬。
荒人手記》(1994)以男同性戀情慾為題材,寓美學思想於其中,引起文壇高度重視和廣泛討論。「荒人」對政治與現實避隱,節制情慾,淡泊物欲,獨獨耽於文字,且通達各種文化論述與典故,充滿禮樂教化崩頹的慨傷,此書發揚了「三三時期」深植於朱天文心中的文化信仰,並大量嵌入細節感官書寫與文化符碼。文字音律優雅、色澤競豔,議論大於敘事。朱天文小說具跨文類的特質,早期小說情節張力弱,有若散文寫生,著力描寫細微人情事物,《荒人手記》更索性名為「手記」以脫逸小說屬性。此書巧妙融入胡蘭成重要學說,以「神姬之舞」向胡蘭成致敬。其後朱天文於小說集《花憶前身》(1996),以長達4萬字自序追憶與胡蘭成的文學因緣,為考察其文學精神的重要資料。長篇小說《巫言》(2008),意欲突破文學敘事的限制,打破線性時間讓每個瞬間的描述延展而無終點。
朱天文對現實保持極度的好奇與冷觀的距離,擅長將日常生活細節解構、重組,提煉其所見的本質。對瞬息萬變的都會風貌,與豐富多樣的感官世界,有細膩精緻的捕捉能力,都市書寫充滿華麗詭譎的異象,存在一股無所不在「惘惘的威脅」,為1980年代以降文采流麗、風格獨具的代表作家。

撰稿者:莊宜文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
參考資料:
1 黃錦樹。1996。〈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於《花憶前身》。朱天文著。「當代小說家」1。臺北:麥田。
2 王德威。1996。〈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收於《花憶前身》。朱天文著。「當代小說家」1。臺北:麥田。
3 劉叔慧。1995。〈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 莊宜文。2000。〈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1:263-294。
5 莊宜文。1998。〈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國文天地》,152-153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