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膠作為敷彩的媒劑,調入礦物質顏料、水干顏料、植物顏料或金屬性顏料,畫在絹布上的作品,色彩華麗中帶有優雅穩重的特質。 流行於亞洲地區,名稱各異,如日本稱為日本畫;韓國早期稱為東洋畫,後改稱彩色畫;中國稱重彩畫、岩彩畫;此外,西藏的唐卡、印度的細密畫都是以膠敷彩。 臺灣早期也稱日本畫或東洋畫。日治時期泛稱東洋畫,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名為國畫;1950年代與水墨畫有過正統國畫論爭。1977年,膠彩畫家林之助以國際上慣用媒劑素材命名之故,提出以「膠彩畫」取代「東洋畫」的正名呼籲,1977年2月經《雄獅美術》及《藝術家》雜誌報導後,逐漸獲得認同。1981年12月6日「臺灣省膠彩畫協會」成立。1984年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將原隸屬於國畫部的膠彩畫獨立為一部。1985年林之助首先在東海大學美術系開授膠彩畫課程之後,有逐漸流行的趨勢。 台灣地區較具代表性的膠彩畫家有陳進、林玉山、郭雪湖、陳慧坤、林之助等,膠彩畫的取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甚至抽象畫皆可表現。古典的膠彩畫技法多元,也可以貼金屬箔,作加熱或變色的處理,使畫面有豐富的肌理與色彩變化。
撰稿者:詹前裕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廖雪芳。1977。〈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72:45-53。 2 詹前裕。1997。《林之助繪畫藝術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