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現代美術團體,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生劉國松、郭東榮、李芳枝等人於1957年5月創會,並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首屆畫展。以「五月」為名,一則是預定每年5月展出作品,再則是有意取法國巴黎「五月沙龍」的實驗精神。 畫會初期在畫家、師大藝術系教授廖繼春鼓勵下茁壯,成員間雖未擁有一致風格,但隱含著對於學院體制畫風的質疑及革新主張,與同於1957年成立的「東方畫會」近似。 1960年代起,五月畫會陸續加入莊喆、陳庭詩、韓湘寧、馮鍾睿、胡奇中等外省籍藝術家,改變了最初創辦成員以臺籍藝術家較多的情況。畫會走向,也從初期接受西式風格為主,慢慢走向後期力求在作品中尋找東方民族性,畫會成員的創作風格最終也轉向抽象趣味。1970年代以後諸多成員紛紛出國、留學,歷經離散、文化差異等經驗,經歷另一波尋求自我身分與認同的掙扎,畫會活動愈趨低迷。1972年畫會舉辦最後一次聯展,終告一段落。 從畫會成員後續發展來看,可發現作品中呈顯出藝術家各自對現代性論述所作的反省,及對抽象繪畫批判性的反思,如劉國松、莊喆等人,思考如何在世界體系之下立足於自身文化脈絡等問題。1980年代以後,另有新一波的五月畫會,主要發起者為早期創始人郭東榮,吸納年輕一代畫家投入,雖以昔日的「五月」作為號召,卻與初始的畫會主張不盡相同。
撰稿者:蔣伯欣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圖書。 2 臺北時代畫廊。1991。《東方‧五月畫會35週年展》:臺北:臺北時代畫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