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父親在中國抗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中犧牲,初中畢業後,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1956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與同系畢業生發起創立五月畫會,掀起現代藝術運動,倡導「中國現代畫」。1970年代,由臺灣移居香港,將其理念帶到香港實踐,1980年代,由香港進入中國,將其提倡的「現代水墨」巡迴展示於中國各大藝術院校,帶給中國畫壇深刻影響。 為創建20世紀中國繪畫的新傳統,劉國松提倡「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理論,產生極大的批判與影響,將傳統文人畫的筆墨概念,轉化為西方繪畫的基本元素,賦予「筆就是點和線;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的現代意涵。不斷創新水墨的皴法和技巧,不僅實驗出多種現代水墨技法,也開拓了多種不同形式的個人風格。 1960至1970年代,劉國松的藝評文章,多收入文星書店出版的《中國現代畫的路》、《臨摹、寫生、創造》兩本文集。作品曾被國內外許多博物館展出、收藏,1998年美國紐約市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舉辦重要展覽「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中,劉國松是唯一被邀請的臺灣畫家。1972-197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之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與威斯康辛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客座教授,並任中國多所大學與美術學院名譽教授,1998年6月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所長退休,專事創作。
撰稿者:蔣伯欣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蕭瓊瑞。1996。《劉國松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 蕭瓊瑞、林伯欣。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卷》。臺北:藝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