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陽美展為臺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行的展覽會,自1935年(昭和10年)至今仍持續舉辦,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畫會定期展覽活動。 1934年11月12日,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或「臺陽畫會」)於臺灣鐵道旅館舉行成立大會,1935年5月4-12日即於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行第一屆展覽會,除展出創始會員陳澄波、廖繼春、陳清汾、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立石鐵臣等人共41件畫作,亦聯合展出公開徵募之39位畫家共56件作品,總計展出97件作品,堪稱當時民間主辦的美術展覽中最具規模者。 美術評論家王白淵認為臺陽美協的成立及其展覽活動是「臺灣民族主義運動在藝術上的表現」,視之為傾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文化活動;創會成員廖繼春則說:「我們只不過因為看到秋天的臺灣島已有了臺展在修飾著它,所以才想起應該以什麼來修飾臺灣的春天,臺陽展是在這種需要下組織起來的,它的傾向和它的思想與臺展是完全一致的,至於與臺展並主的想法我們是絕對沒有的。」因而難以認定臺陽展的創設具有民族主義或政治上的意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陽美展停辦過三屆(1945-1947),1948年恢復舉行第11屆,稱為「光復紀念展」。此後臺陽美協每年定期舉辦,並陸續增加會員。由於畫會核心成員多為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的組織者和評審委員,故對於國內美術界曾具有相當影響力。臺陽美展除以會員間切磋琢磨為宗旨,亦公開徵募作品及評選給獎,以鼓勵後進美術創作人材。 臺陽美展創立時以西畫為主,1940年第六屆方增設東洋畫部,1941年增設雕塑部,共展出油畫、膠彩、墨彩、雕塑、版畫、水彩6類作品。
撰稿者:盛鎧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謝里法。1990。《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叢刊」2。臺北:藝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