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李勤岸

原名李進發,台南縣(註 1)新化(大目降)人,漢化的Siraya西拉雅平埔族,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出生,曾以慕隱、牧尹和大目降等筆名發表華語散文及詩,民國71年(西元1982年)才正式將筆名及本名改為李勤岸。
李勤岸是台南純樸的農家子弟,民國68年(西元1979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拿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Oklahoma City University)英語教學碩士學位,之後便返台至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民國76年(西元1987年),因要求「教官退出校園」,加上曾參與編選《台灣詩選》,為入選〈關切現實〉的10首詩作序,引起了官方注意。李勤岸得知自己因被質疑「思想有問題」,將不再被中山大學續聘,憤而主動辭職。同年,李勤岸和石文傑、盧思岳等共同成立教師人權促進會籌備處,並於8月23日正式成立教師人權促進會,以「推動教育改革、保障教師權益、維護教師尊嚴、尊重學術自由」為宗旨,極力促成《教師法》之修訂,以成立教師工會為目標,為台灣的教師人權運動的先聲。
美麗島事件後,李勤岸積極投入社會運動。民國80年(西元1991年)發起蕃薯詩社,並加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後因李勤岸認為語言是政治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便有結合台語文運動和台灣獨立運動的想法,所以在民國83年(西元1994年)他取得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並於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取得該校語言學博士學位。民國90年(西元2001年)8月,參與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羅馬字協會,並到夏威夷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任職。民國93年(西元2004年)返台後至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教授,並在3月發起成立世界台灣母語聯盟,擔任總召集人。這段期間,他整合出一套統一的台語標音系統,讓台語書寫標準化,落實母語教學,並改用母語寫作。因此在民國94年(西元2005年)李勤岸便兼任教育部國語會委員與國立編譯館審定委員,成為台灣語文拼音方式整合計畫的主持人,是台語改革進化史上為關鍵人物之一。
撰稿者:劉自仁
最後修訂日期:101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