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指神佛像雕刻,為木雕與漆藝結合的傳統工藝;專業的雕刻工匠稱為粧佛師。粧佛多為家傳技藝,大都只傳給自家子姪,不外傳。 粧佛的製作過程相當隱密。從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 (一)開斧:以擲筊(博杯))方式取得神明答應雕刻分身的聖杯,再由粧佛師傅、擇日先生或神明指定吉日良辰來舉行開斧儀式。從此,粧佛師在整個粧佛過程必須吃齋、淨戒。 (二)打粗坯:粗略雕出神像的大致架構,是為粗胚。 (三)細坯修光:粗胚除臉部之外,將全身的細部修成完整樣貌,並以砂紙將表面磨至光滑。 (四)開面:雕出五官表情。 (五)打底漆:刷上底漆,以修補木頭的毛細孔、填補凹痕。 (六)入神:透過入神儀式,祈求神明將神力注入雕像內。多在牽線、安金與彩繪之前舉行。 (七)牽粉線(牽線):用漆線(福州派)或粉線(泉州派)勾勒出服飾線條。 (八)粉面開眼:塗上臉部、手腳的顏色,並畫出五官。 (九)上彩繪:將衣飾塗上顏色。 (十)栽鬚:以塑膠毛、動物毛或蠶絲為鬍鬚。先在神像鑽小洞、填入黏膠,再一一將鬍鬚塞入細洞。 (十一)安金箔(安金):在神像表面貼覆金箔。 安金之後,整個粧佛過程才告結束。雕刻好的佛像尚須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才能接受人們的供奉。 臺灣的粧佛技藝源自福建,可分成泉州派、福州派,漳州派三派。前二者盛行於彰化鹿港與臺南一帶,後者以臺北為主。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本地粧佛師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的二十多年是粧佛業的全盛期,鹿港、臺南的名師輩出。臺灣雖還保有這項傳統技藝,但因顧客減少,也面臨失傳的危機。
撰稿者:張華承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吳茂成。1995。〈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臺南文化》,新40期:63-103。 2 吳茂成。1996。〈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臺南文化》,新42期:269-307。 3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南市妝佛簡史〉。收於《臺南文化》。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