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漆器

源自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最早是以木材與天然樹漆為主要材料。塗敷在傳統漆器胎體表面的天然漆液主要取自漆樹。許多表面被塗飾過的胎體,漆層及紋飾的覆蓋使原來胎質不復可見,各種胎體在經過漆液多次髹塗後,不僅堅固耐用,多樣裝飾也使器物色澤華麗,具有實用與審美價值而受人喜愛。漆器製作技法與裝飾紋樣內涵,可顯示文明的進展與時代的民族藝術風格。
現今發現歷史最早的漆器,為西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紅漆木碗,此木碗表面塗飾一層朱紅漆料,經科學鑑定為天然樹漆,其後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匠師的不斷研究創新下,取用各種材料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技法,成就了傳遍東西方的漆器文化大國。
漆器胎體最早使用的是木材,其後凡是各種器物保護強固及裝飾美化的材質如竹籐、陶瓷、金屬、皮革、紙張等皆可使用。另有一項特殊漆器為戰國時期發明的夾紵胎漆器,又稱脫胎漆器或布胎漆器,其胎骨完全用麻布和漆灰做成。
近代天然資源取得漸趨困難,高分子化學工業的快速生產,在漆及胎體的選用上已逐漸被現代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樹脂塑膠材料取代,產生所謂「現代漆器」。就材料科學而言,天然樹漆是天然的高分子樹脂,與傳統漆器有其材料的共通性。

撰稿者:翁徐得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吳山主編。1991。《中國工藝美術辭典 》。臺北。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