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陳水扁

從民進黨首位台北市長到民進黨首位民選中華民國總統
1994年12月,首都市長台北市長的選戰,對民進黨的茁壯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民進黨推出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陳水扁(1950-)為候選人。在此之前,他曾任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
在國民黨候選人黃大洲及1993年8月10日,由國民黨分裂出來而創立「新黨」的趙少康挾擊下,陳水扁巧妙閃躲了敏感的「統獨議題」,將競選主軸,放在小老百姓最關心的市政、經濟、民生議題上;藉由國民黨的分裂,及夫人吳淑珍坐輪椅的感召;兼以許諾首都市民,「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遠景,以61萬票,擊敗趙的42萬票及黃的36萬票而當選。
陳水扁的當選,除了塑造在黨內無可取代的政治明星外,最主要是其競選策略,迥異於民進黨的傳統方式,它刻意淡化歷史悲情、邁向族群共榮、民主先於台獨、強化政策競爭、結合多元力量等。
易言之,以務實的中間路線,打動選民迎向未來,陳水扁的勝選,對民進黨未來競選策略之擬定,是有相當啟發作用的。
不過,1998年12月的北高市長選舉,台北市長選舉結果,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擊敗民調極高、市政口碑不差的現任市長陳水扁45.91%。
於是,國民黨一顆耀眼的新政治明星──馬英九開始崛起了。日後,國民黨的未來轉型和重返2008的總統執政之路,馬英九實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
相對的,高雄市長的結果,因系出同門新黨的提名,且拿下0.81%的選票,導致現任市長吳敦義以48.13%之得票率,小輸民進黨提名的謝長廷48.71%。
此事實顯示民進黨要贏,仍須建立在國民黨的分裂上,就是要視國民黨選民的分與合,即政治學上所謂的選民解組(Dealignment)之上。
2000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昔時在台北市長,因分裂而敗選之悲劇,再度重演。因為宋楚瑜的出走,國民黨再度裂解,如此一來,便給了民進黨可趁之機。
民進黨的策略,就是不斷製造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與獨立參選人宋楚瑜的矛盾與對立,兼以原本民調和支持度均領先,以亮麗省長政績的宋楚瑜,因「興票案」的重挫,使原本勝面不大的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漁翁得利的意外當選2000年的總統大選,完成了政黨輪替的民主挑戰。
創黨甫屆14年的民進黨,一則其政策貼近人民主流民意;再則李登輝主政晚期國民黨的「黑金」;兼以國民黨連宋的分裂,在人民渴望「變天」的心理期盼下,一舉拿下總統寶座,完成了一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台灣第一個本土政權確立,台灣第一次終結國民黨50年的統治,這些傲人的民主奇蹟,都在世紀交替之際完成,其所象徵之意義,是台灣民主的勝利!是台灣人要堅定,走自己的「民主之路」,跨入21世紀。
2000年3月,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在中國國民黨分裂的基礎上,幸運的取得執政權,開啟了民進黨執政的新時代。陳水扁的當選促成政權的和平輪替,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然而,沒有執政經驗的陳水扁政府,在執政初期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此原因是民進黨倉促執政,缺乏行政幹才,國民黨在立法院,仍是第一大黨。在「朝小野大」的格局下,國民黨事事掣肘民進黨的施政,使用扁政府綁手綁腳,施展不開;兼以陳水扁個人施政風格使然。
陳水扁個性多變、擅變,許多政策擬訂,搖擺不定,缺乏執行的一貫性,使得執政團隊及百姓,無所適從,「核四」工程的停停建建即是顯例。
所幸在兩岸關係定位上,為使民眾安心、為使美國放心、為使中共沒有戒心,陳水扁總統在就職典禮上,提出「四不一沒有」,並標榜走「新中間路線」,避免了兩岸關係,迅速惡化。
陳水扁的幕僚,多為有理想的青年政治人物。執政之初,他喊出「全民政府」之口號,為安撫一向挺國民黨的軍方,他刻意向國民黨借將,聘原國民黨籍的國防部長唐飛來組閣。
此舉,可謂有其權謀之處,一則循郝柏村模式,建立與軍方的淵源;再則裂解國民黨,使居於國會多數的國民黨,不便反對自己人。為營造「全民政府」和「全民內閣」,陳水扁政府的內閣成員中,只有1/3為民進黨籍。
基本上,少數總統是陳水扁政府執政初期,最大的困境。由於只獲得近40%的民意支持,陳水扁執政的正當性頗受質疑,其權力基礎亦相對較弱。
而為了爭取反對黨的支持,陳水扁延攬唐飛組閣的策略,並不成功。民進黨內,尤其是獨派的強烈反彈。在唐內閣形成後,處處扯後腿,如此亦肇下唐飛內閣,成為「短命內閣」的宿命。
在國民黨掌握立法院多數,及內閣更迭頻繁的情況下,陳水扁政府的執政成績,令人民失望,民眾及輿論開始炮轟他。
陳水扁的原住民政策無法落實,導致原住民,對其相當不滿,其政府無法有效振興經濟,使得股市連連慘跌,失業率也逐年飆高,全台陷入一片不景氣當中。
2000年7月「八掌溪事件」,首度突顯陳水扁政府的無能,此事件造成4名工人,苦苦等不到救援而喪命,「扁政府」的顢頇、行政效率低下,成為眾矢之的。
其後,張俊雄內閣於10月27日的宣布停建核四,固然是民進黨長期以來,「非核家園」的理想,但就在連戰與扁會談後的幾十分鐘,粗暴的羞辱在野黨、及連戰的停建宣布,使得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緊張對立關係,埋下惡果,並開啟了朝野雙方永無休止的相互惡鬥。
核四停建案,不但是扁政府與國民黨立法院對抗之始,國民黨籍立委,甚至提案,要發動罷免總統的行動。
陳水扁的停建核四案,雖然受到綠營的支持,但2001年1月大法官的決議文聲明,核四的停建應由立法院通過,而非執政內閣片面所能決定,於是行政院不得不與立法院協商來討論核四的未來。
陳水扁的妥協,再次證明其施政的多變,此「核四風波」造成支持民眾,對他的不信任,其施政滿意度,也大幅滑落。
2001年台灣政治生態重新洗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的李登輝,組成「台灣團結聯盟」,意識形態與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與民進黨相近,形成所謂的「泛綠聯盟」。
另一方面,國民黨、新黨與宋楚瑜所領導的親民黨,則凝聚成「泛藍聯盟」,形成兩大陣營對抗型態。
該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獲得大勝,席位從66席增加到87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另外,同屬泛綠陣營的台聯,也有不錯的表現,得13席;國民黨則慘敗,僅獲68席。初次參選的親民黨則表現亮眼,一舉拿下46席。
整體而言,在國會泛藍,仍略贏泛綠,「朝小野大」的格局,依舊未變。
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當選之後的陳水扁,務實的與台獨路線,保持距離,聲明要當全民總統。
另外以「四不一沒有」(他保證在任期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或國統會的問題),來安撫美國和中共。
基本上,來自民進黨內部及獨派團體的壓力,陳水扁陣營,始終否認有所謂的「92共識」,但,他歡迎以「92精神」,與北京展開對話,唯從北京觀點來看,扁政府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一切無從談起。
在經貿交流上,扁政府倒鬆綁了李登輝晚期的「戒急用忍」政策,放鬆了諸多兩岸貿易與投資的限制。2000年,扁政府廢除了離島與中國之間的旅遊貿易禁令,開放「小三通」。
2001年8月,扁政府更落實「經發會」決議,提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甚至放行高科技產業至大陸設廠投資。
2004年的總統大選,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因執政成績不佳,而倍感壓力,兼以連宋搭擋參選,泛藍陣營分裂不再。
但突如其來「319」的兩顆子彈,使隔天的陳水扁,因受槍擊,而險勝連任成功,但也伏下其當選合法性之質疑。
不僅如此,泛藍泛綠敵對意識的升高,非藍即綠的選擇,讓台灣幾乎已沒有理性論政的空間。
兩大陣營的互不信任,不但撕裂台灣,而且如同形成北藍南綠「一國兩制」的荒謬情況。兩年來,隨著扁政府的「弊案」一樁樁浮現,重挫了民進黨長期以來,所標榜的「本土、清廉」神主牌。
陳水扁第一家庭及總統府,紛至沓來的弊案,終於讓百姓看不下去。
2005年12月縣市長「三合一」大選,民進黨遭遇到創黨以來,最大的慘敗。連一項被視為綠營大票倉的民主聖地嘉義市,與宜蘭縣亦紛紛棄守。尤其執政十餘年的全台第一大縣,台北縣(註 1),也由綠地變藍天,對民進黨及扁政府,更是一大警訊。
2008年時,由於民進黨當時一直不能重拾過去清廉的形象和有效改善經濟和人民生活,終於使得政黨輪替又告出現,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馬英九,於是成了新總統。
撰稿者:江燦騰
最後修訂日期:100年07月11日
參考資料:
1 江燦騰、陳正茂,《新臺灣史讀本》,台北:東大圖書,2008。
2
3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版,民國78年11月初版。
4 司馬文武,<迂迴曲折的奔流--從後援會到組黨>,《八十年代》第8期(1985年10月3日)。
5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台北:商務,2004年3月初版。
6 阮銘,《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版,2000年。
7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民國76年。
8 林濁水,《統治神話的終結--政論篇》,台北:前衛,1991年10初版。
9 林濁水,《國家的構圖--國家篇》,台北:前衛版,1991年10月初版。
10 林濁水,《路是這樣走出來的--文獻篇》,台北:前衛,1991年10月初版。
11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7月1版。
12 風雲論壇編輯委員會編,《透視黨外組黨》,台北:風雲論壇,1986年。
13 郭正亮,<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14 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
15 郭正亮,《變天與挑戰》,台北:天下遠見,2000年。
16 陳水扁,《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台北:圓神版,2001年。
17 陳芳明,《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台北:前衛版,1989年7月出版。
18 陳芳明,《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台北:前衛版,1991年12月初版。
19
20 陳儀深,《誰的民進黨:九○年代台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台北:前衛版,1995年。
21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民國83年。
22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彭明敏看台灣》,台北:遠流版,1994年10月初版。
23 彭懷恩,《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年5月1版)。
24 彭懷恩,《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8年3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