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總督府

國定古蹟日治時期臺灣最高權力機構,今總統府。建築規模極大,共占地2165坪。整體建築於1919年(大正8年)竣工,總建築面積超過一萬多坪,為日治時期(1895-1945)東亞主要巨大建築之一。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簡稱總督府)設在前清布政使司衙門內,直到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才有興建總督府廳舍的計畫,基地選在臺北城內的核心,並將正門朝東,以象徵旭日東昇之意。建築設計於1906年至1910年間舉辦了兩階段的懸賞設計競圖,最後選用長野宇平治的作品,再由當時擔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修改後定案。
森山松之助的修改,主要是增高中央塔樓,並將外型及中軸線部分的建築物更加華麗化,60公尺的高塔雖然在建築使用上沒有實際的價值,卻在建築外觀上增添了權威感,象徵帝國主義統治者的威望。
總督府的建築風格屬於後期文藝復興式,但受日本建築家辰野金吾式建築風格的影響,建築物為五層樓之平面,採日字形,有兩個中庭,內圈為走道,四周外圈為辦公室,中央則為主要大廳及禮堂。外牆採簡潔的多立克(Doric Order)柱頭樣式,壁體用紅白相間的橫飾帶及灰泥的線腳為裝飾,外型十分華麗。
第二次大戰末期總督府局部遭到盟軍轟炸,門廳、禮堂及中央塔樓的衛塔被炸損。戰後於1946年重修,1950年後改為總統府。這座壯麗的建築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因為它見證了近百年的臺灣歷史,不但為臺北市的重要地標,也是近代建築史上的重要指標。

撰稿者:薛琴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薛琴。2003。《國定古蹟總統府修護調查與研究》。臺北:總統府。
2 黃俊銘。2004。《國定古蹟總統府修護調查與研究》。臺北:向日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