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林本源園邸

臺灣現存清代著名的園林與大宅第,俗稱板橋林家花園國定古蹟。肇建與興革有一段特殊的歷史,「林本源」為家族稱號,取自飲水本思源,第一代始祖林應寅在1778年(乾隆43年)來臺,定居新莊以教書為業。其子林平侯從商有成,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大地主。1853年(咸豐3年),林平侯之子林國華、林國芳兄弟在板橋建一座三進大厝,鄉人稱為三落大厝,屬於《千金譜》中所謂:「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的格局,建築材料頗佳,運用石雕、木雕與磚雕技巧,今尚保存完好。宅前闢半月池,早期並附建儲存稻米的倉庫。
道光(1821-1850年)及咸豐(1851-1861年)年間,臺北盆地閩、粵和漳、泉械鬥頻繁,林家的大宅特別加強防禦工事,並領導紳民築造板橋城以自保。動盪中,在三落大厝後面興築花園,除了提供社交用途,也成為下一代林維讓、林維源讀書之所。此時林家自福建禮聘文士呂西村與謝琯樵為教師,與臺灣一些士大夫家族互有往來,對提振臺灣文風頗有貢獻。為了以文會友,園內設藏書室「汲古書屋」,戲臺為「方鑑齋」,鑿池築山,花園規模逐漸擴大。
至光緒年間,林維源成為林本源家的族長,他又投下巨資,從光緒14年至19年(1888-1893年)大興土木,園林全部落成。同時期因家族成員眾多,又在花園南側興建五落大厝,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宅第,1970年代遭拆除。
林本源園邸為臺灣現存較完整的清代私家花園,設計奇巧反映臺灣古時上流社會生活優雅休閒的一面。園林內部勝景極多,一般觀賞路徑從「汲古書屋」開始,通過狹窄的迴廊,可至「方鑑齋」,令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再往前行可經「來青閣」,廊壁尚可見古人留下的詩句。「來青閣」為園中最大且最華麗之樓閣,為貴賓下榻之所。閣下設戲亭,額曰「開軒一笑」。再往北行,可見弧形陸橋「橫虹臥月」阻隔,一端通至「觀稼樓」,另一端可達「香玉簃」與「月波水榭」。兩條迴廊最後會合於「定靜堂」與大池。池中設島亭,池畔假山如屏林立,並有數座小亭點綴其間。

撰稿者:李乾朗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