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林衡道

風土民俗學者。1974年擔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調查、研究臺灣的古蹟,因而被人尊為「古蹟仙」;林衡道為臺北縣(註 1)板橋林本源家族之後人,其先祖林平侯於清乾隆年間渡臺,經第二代林國華、林國芳之努力,漸成鉅富。至清光緒初年,第三代林維讓、林維源掌權,家族勢力如日中天。除了舊有三落大厝,又增建五落大厝及擴建花園,聞名於世。
林維讓曾督辦臺北府建城,事竣被授四品銜,劉銘傳時期因幫辦撫墾,備受太樸寺正卿。乙未割臺(1895年)時,次子林爾康舉家遷往廈門,娶福州陳寶琛太傅之女,生林熊祥,林衡道即為林熊祥負笈日本東京時所生,滿月後即回福州,由祖父母帶大。因此林衡道童年在福州度過,對這段日子充滿了快樂的回憶。
林衡道8歲回臺灣,就讀臺北樺山小學(今臺北市政府),後再去日本,1938年(昭和13年)畢業於仙台東北帝國大學(今帝國大學),初習國史科,後轉經濟學科,日後他對歷史與社經長期注意,與這段日本求學經驗息息相關。大學畢業後到上海的淺野物產會社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回臺灣。1952年初被聘為臺灣省文獻委員,開始長期從事臺灣鄉土田野調查,將調查所得寫成十多本著作,並常發表於《臺灣文獻》專刊之上,題為「臺灣古蹟調查」。主要著作有《臺灣歷史百講》、《臺灣寺廟大全》、《臺灣公路史蹟名勝之導遊》、《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灣夜譚》、《臺灣古蹟概覽》、《臺灣勝蹟采訪冊》等。
林衡道不但勤於著作,也經常受邀擔任古蹟解說或講習會教授,特別是1970年代反共救國團的史蹟堪考活動與國防部所辦的「莒光日」政治思想課程,服兵役者幾乎無人不識林教授。198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成立之後,林衡道參加各縣市古蹟之指定會議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訂定工作,對古蹟保存之推廣貢獻良多。著作中表明認同傳統漢式建築之價值觀,特別推崇簡樸的白牆青瓦建築之美感,而反對過度裝飾或華麗繁瑣之色彩。對近代建築,欣賞明治、大正年間的紅磚建築,而看輕昭和年間盛行的軍國主義色彩建築。這些觀念,對他評鑑古蹟時有明顯的影響。

撰稿者:李乾朗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王國璠。198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
2 林衡道口述,卓尊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1996。《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