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產出之含水硫酸鈣礦物。無水硫酸鈣稱為硬石膏,兩者雖為不同的礦物,但經常共生產出。天然石膏按其產出型態和結構不同,可分為纖維石膏、透明石膏、雪花石膏、普通石膏及土狀石膏。 石膏的硬度小,可用指甲刮傷;具有玻璃至絹絲光澤,顏色多呈白色,但也會顯現其他顏色;質地透明至半透明,外觀普通呈塊狀。石膏是需求量極大的低價工業礦物,主要用途為水泥的緩凝劑、石膏板、白灰、造紙、顏料和殺蟲劑等的填充料、石膏模料、農業土壤改良劑等。除工業用途之外,石膏也是製造豆腐的原料。 臺灣已知兩種型態的石膏礦床,和第三紀或第四紀的火山活動有關。第一種屬於熱液礦脈,係由熱液經結晶作用形成,分布於臺北縣(註 1)金瓜石地區及東部海岸山脈,前者為金銅礦脈的脈石礦物,後者的礦床具有較大的延伸及重要性。第二種型態是和火山區硫氣孔的噴發物有關聯,係由晚期火山活動中的熱溶液反應所造成。此類型的石膏出現於大屯山區和宜蘭外海的龜山火山島。除了海岸山脈的石膏礦床外,其餘皆無經濟及開採價值。花蓮縣靜浦秀姑巒溪近海口附近曾有小型石膏礦開採,現已廢棄。 過去臺灣的石膏主要是來自鹽田藉由海水蒸發作用沉澱的副產品,由於鹽田費曬,已無生產,所需石膏主要由國外進口。
撰稿者:余炳盛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余炳盛、方建能。2000。《認識臺灣本土礦藏》。臺北:臺灣博物館。2 魏稽生、譚立平編。1999。《臺灣非金屬經濟礦物》。「臺灣地質」12。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