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狀的淺灰色噴出火成岩。安山岩一詞來自南美洲安地斯山脈所發現的岩石,是介於流紋岩和玄武岩之間的中性噴出岩,在火成岩中二氧化矽含量中等。常見的顏色為灰至淺灰色,二氧化矽含量低者顏色較深。主要組成礦物為斜長石、輝石與角閃石,斑晶礦物一般都較大,用肉眼可輕易辨識,呈現明顯的斑狀組織。 安山岩主要分布於火山島弧的環境,尤其是環太平洋地區。依據氧化鉀和二氧化矽成分的變異關係,島弧火山岩可分為低鉀系列岩石、中鉀系列岩石、高鉀系列岩石和鹼長基系列岩石等。安山岩是由安山岩質岩漿冷卻形成,而安山岩質岩漿的成因眾說紛紜,主要的學說有三:(一)板塊構造說:當海洋板塊隱沒入大陸板塊之下時,玄武岩質的海洋地殼及其上覆沉積物混合後經部分熔融而形成安山岩漿;或是海洋地殼或洋底沉積物中的水,在隱沒時脫水至地函楔形區造成富化地函,再經由部分熔融形成安山岩質岩漿;(二)結晶分異說:上部地函形成的玄武質岩漿,在上升至地表穿過厚層的大陸地殼噴發前,發生岩漿結晶分異而形成安山岩質岩漿;(三)同化說:由於安山岩主要分布於大陸地殼,且成分介於玄武岩與花崗岩之間,因此認為是玄武岩漿同化花崗質大陸地殼的結果。 安山岩揮發性氣體含量較高,火山爆發威力強大,因此以火山碎屑岩最常見,熔岩次之。安山岩質岩漿的黏滯性較大,溢出地表時不易流動,常累積於火山口附近,形成火山穹窿的地形,或坡度較陡的錐狀火山及層狀火山。 安山岩為臺灣分布最廣的噴出岩,主要出露點分布於北部與東部兩地。北部包括大屯火山群、觀音火山區、基隆火山群及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龜山島;東部則包括海岸山脈、綠島、蘭嶼與小蘭嶼等。另外,在南橫公路向陽附近始新世地層也有出露。安山岩的產狀通常以熔岩流或火山碎屑岩出現,海底噴發者尚可見枕狀熔岩構造,陸上噴發者則有柱狀節理構造。 安山岩質地緻密,是良好的建築材料。受到熱水換質後常可產生鐵、銅、金、銀、鉛或汞等礦床。九份、金瓜石一帶的石英安山岩為臺灣最著名金銅礦床,大屯火山區之安山岩,因受後火山活動之熱水換質影響,經常變成黏土礦物。
撰稿者:宋聖榮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2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 林朝棨、周瑞燉。1978。《臺灣地質》。臺北:茂昌圖書。4 陳正宏。1990。《臺灣之火成岩》。「臺灣地質」1。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5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6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7 宋聖榮。2006。《臺灣的火山》。「臺灣地理百科」77。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