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礫岩

大顆粒碎屑物組成的沉積岩。由大於2公釐的圓狀和次圓狀之礫石顆粒所膠結形成,為顆粒最粗的沉積碎屑岩,只有在流速很強的情況下才能搬動這樣大小及重量的顆粒,而且不會搬運太遠就沉積下來,最可能的沉積環境是河流兩岸、三角洲和沖積扇的上游,顆粒愈大愈堆積於上游的環境。大部分的礫石顆粒由於河流搬運時不斷地在河底滾動及碰撞而磨圓,若顆粒仍有稜角則稱為角礫岩,多為原地崩落堆積或近距離搬運的產物。
礫岩中顆粒大於2公釐的礫石占整體岩石總量30%以上,碎屑顆粒成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部分為礦物碎屑,中間充填物為砂、粉砂、黏土和化學沉澱等物質。根據礫石顆粒大小可將礫岩分為漂礫礫岩(大於256公釐)、大礫礫岩(64~256公釐)、卵石礫岩(4~64公釐)和細礫(2~4公釐)礫岩等。地層中常見的礫岩有2種:底礫岩及層間礫岩。底礫岩位於某個地層組合底部的侵蝕面上,代表長期沉積間斷以後,一個新的沉積時期開始的產物,故在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上時有所見;層間礫岩大多是由於沉積過程中局部的環境發生變化,比如水流的沖刷、波浪的衝擊、暫時的乾涸、岸坡的滑動、地殼的升降等均可導致層間礫岩的形成。
沉積盆地中形成礫岩的條件有三:(一)供給岩屑的源區,(二)足以搬運大顆粒碎屑的水流強度,(三)搬運能量逐漸衰減的沉積地區。因此,在地形陡峭、氣候乾燥的山區、活動斷層崖和後退岩岸等,都是形成礫岩的有利條件。巨厚的礫岩層往往形成於大規模的造山運動之後,是強烈地殼抬升的有力證據。礫岩的成分、結構、礫石排列方位、礫岩體的形態可反映陸源區母岩成分、剝蝕和沉積速度、搬運距離、水流方向和盆地邊界等自然條件。愈靠近盆地邊界,沉積物的變異性愈大,其中陸源碎屑總含量也愈高。
臺灣是活躍的造山地區,礫岩的分布相當廣泛,尤其以最近一次蓬萊造山運動抬升、侵蝕堆積後所形成的礫岩層更是廣泛。從北部的林口礫石層、中北部各個台地的礫石層、頭嵙山層、南部的嶺口礫石層、恆春樂水層中的凸狀礫岩層、東部的八里灣層的礫岩層和卑南山礫岩層等,都有巨厚的礫岩層。中央山脈大南澳變質雜岩和始新世地層中則有層間礫岩層。

撰稿者:宋聖榮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Pettijohn, Francis John. 1957. Sedimentary rocks. New York: Harper.
2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
3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4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
5 鄧屬予。1997。《臺灣的沉積岩》。「臺灣地質」9。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6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