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細粒的沉積岩。泥岩最早用來描述英國威爾斯志留紀深灰色的塊狀頁岩,因該岩層吸水或受潮便迅速軟化成泥而得名。泥岩是層理或頁理不明顯的極細粒碎屑所構成的岩石,顏色灰至深灰,有時因風化或鐵染的影響呈黃褐色。礦物組成1/3以上是粒徑小於0.004公釐的細粒碎屑,主要礦物種類為石英、雲母、長石、碳酸鹽礦物,並含有大量細粒的黏土礦物。 泥岩為不具裂理及細紋理的頁岩,是硬化的泥質岩石,若黏土碎屑超過2/3,稱為黏土岩。黏土的定義有二:(一)碎屑物質的大小,(二)礦物的集合名稱,泛指伊萊石、高嶺石、蒙脫石和綠泥石等,主要是含水的鹼金屬、鹼土金屬、鋁、鐵和鎂的層狀結構矽酸鹽礦物。泥岩遇水很容易產生變化,就是因為黏土礦物吸水所產生的膨脹性、分散和凝聚性、黏性和可塑性等所造成。當泥岩出露在地表,因其岩性較弱,很容易被雨水沖蝕,造成泥石流和山崩順坡滑動等。另外,也容易形成破碎的地形如鋸齒狀的小山脊等,植物難以在其上生長,稱為「惡地」,又因頗像荒蕪的月球表面,而稱為「月世界」。 泥岩是碎屑顆粒被水流搬運至能量較低的環境,如湖泊、深海環境或三角洲的最外圍地區堆積形成的沉積岩。有時熱液和溫泉水作用於圍岩,亦可以形成黏土礦物的蝕變富集帶。泥岩中的黏土礦物用途相當廣,可當成陶瓷工業原料、製磚或製耐火材料等。亦可用來當作造紙原料、填料、精煉石油的催化劑、漂白劑、油脂的脫色劑和吸收劑等。 臺灣出露的泥岩占土地面積3%,主要分布於臺南高雄地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厚度數千公尺以上,包括臺南左鎮、南化、古亭及田寮等地區的上新世古亭坑層,位於高雄、臺南兩縣之上新世到更新世北寮頁岩、茅埔頁岩、鹽水坑頁岩等,新化到關廟的更新世六雙層,以及臺南烏山頭水庫附近的更新世二重溪、崁下寮和六重溪地層。恆春半島的西半部從枋寮南延至墾丁國家公園的墾丁層,花東地區海岸山脈的西緣向北延展約70公里的利吉層,也是泥岩出露區。臺灣西部麓山丘陵亦有零星分布,但規模較小。 臺灣的泥岩惡地分布於高雄燕巢、臺南田寮的月世界,以及臺東鹿野至卑南溪下游,而臺南縣(註 1)與高雄縣(註 2)上新世至第四紀更新世地層中的泥火山亦多形成泥岩惡地。
撰稿者:宋聖榮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Ragland, Paul C. and John J. W. Rogers, eds. 1984. Basalt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2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4 陳正宏。1990。《臺灣之火成岩》。「臺灣地質」1。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5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6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7 Prinz, Martin, et al. 1978. Simon and Schuster's Guide to rocks and mineral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8 林朝棨、周瑞燉。1978。《臺灣地質》。臺北:茂昌圖書。9 郭奇龍、刑金池主編。1996。《臺灣主要礦物與岩石》。臺北:臺灣省礦務局。10 鄧屬予。1997。《臺灣的沉積岩》。「臺灣地質」9。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