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石灰岩

以碳酸鈣礦物為主的淺色沉積岩。最常見的顏色為灰色至白色,受雜質的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含氧化鐵則呈紅色。主要的組成礦物方解石白雲石,次要礦物為黏土礦物和細粒石英,含量在10%以下。
依其組織與產狀,石灰岩可分為原地性石灰岩與異地性石灰岩。原地性石灰岩主要由生物遺骸於原地聚集或經化學沉澱作用所形成的碳酸鹽岩。生物遺骸包括:極細粒有孔蟲組成之白堊;分泌碳酸鹽的海藻所組成之海藻石灰岩;群生及單體之無脊椎動物的骨骼所組成,通常為珊瑚、貝類等。化學沉澱作用所造成之碳酸鹽,以海洋石灰岩為主,具角狀和交錯之細粒組織,孔隙率甚低。異地性石灰岩主要是由生物遺骸碎片和方解石晶體,經由流水搬運至他處再堆積而成。碎屑狀碳酸鹽依組成的顆粒大小,可區分為鈣質礫岩、鈣質砂岩及鈣質泥岩等三種,特徵是具有層理發達之沉積構造。
石灰岩層容易因酸性之地下水或雨水而發生溶蝕作用,導致岩石中的碳酸鈣溶於水中流走而生成各種獨特的地形景觀,稱為石灰岩地形或溶蝕地形,常形成於多雨、節理發達、溶蝕作用盛行的石灰岩地區。該類地形最早在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karst)地形。石灰岩岩層內部溶解形成的石灰岩洞穴稱為溶岩洞,洞中滲入漫流的溶液因水分蒸發而讓碳酸鈣重新結晶析出而沉積,形成鐘乳石洞的特殊景觀。由洞頂經年累月向下生長者稱為石鐘乳,碳酸鈣水滴於地面往上生長者稱為石筍,兩者相接則形成石柱
石灰岩可用於冶金、建材、化工、建築、農業及其他工業用途,以煉、水泥為最大宗。石灰岩常呈現鋸齒狀的紋路,具有豐富變化的紋彩,可做為裝飾牆壁或地板的石材。臺灣石灰岩大都開採利用於製作石灰和水泥,其中以高雄半屏山最具代表性。清領時期半屏山下已有鑿石場和煉灰場,1917年(大正6年)日本淺野水泥在此設廠,開採石灰岩以煉製水泥。二次大戰後,半屏山地區有建臺、東南和正泰三家水泥廠,大量開採石灰岩。
臺灣石灰岩的分布,依時代的新舊可分為:(一)現代海岸隆起之珊瑚礁,主要分布於西南部海岸;(二)近代—上新世舊期珊瑚石灰岩;(三)臺北縣(註 1)新竹縣東部海岸山脈之中新世石灰岩;(四)始新世—第三紀早期的結晶石灰岩;(五)中央山脈大南澳雜岩之大理岩。臺灣東部及南部的一些隆起珊瑚礁,如高雄柴山、恆春臺地等,也可見許多石灰岩地形。

撰稿者:宋聖榮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
2 Prinz, Martin, et al. 1978. Simon and Schuster's Guide to rocks and mineral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3 林朝棨、周瑞燉。1978。《臺灣地質》。臺北:茂昌圖書。
4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
5 余炳盛等。1999。《花東礦物岩石圖鑑》。臺北:臺灣博物館。
6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