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藍閃石礦物的高壓變質岩,俗稱竹葉石。藍閃石為矽酸鹽礦物,屬於角閃石族,晶體常呈柱狀、針狀或纖維狀,也常見集結成細粒塊狀和石棉狀。顏色以藍色系為主,多呈淡藍、紫藍到深藍或黑色。藍閃石片岩常是斑狀變晶的黑色藍閃石,分布於岩基為粉紅色、細粒的石榴石中,故外觀上呈現粉紅色,風化後呈現白色。主要的礦物組成包括有藍閃石、石榴石、綠簾石和石英,並含少量的白雲母、綠泥石、黑硬綠泥石、榍石和磷灰石等。 藍閃石片岩生成於隱沒帶環境中聚合岩石圈板塊的邊緣或附近,可能是由海洋板塊含鎂質高的蛇綠岩系岩石或含錳高的鎂質原岩,經由隱沒帶上高壓低溫的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變質岩,故此種岩石出現的岩層或區域,代表位於古老的造山隱沒帶上。 臺灣的藍閃石片岩主要分布於東部大南澳變質雜岩中之玉里層,尤其是在花蓮瑞穗之西北方,有南北長7公里,東西寬3公里之區域內,含有藍閃石片岩的綠色片岩發育於雲母-石墨-石英片岩和千枚岩之間成岩脈分布,厚2-4公尺,長可達50公尺。此一藍閃石片岩可能是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塊的蛇綠岩系物質,向西隱沒受到高壓低溫的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
撰稿者:宋聖榮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2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3 王執明。1991。《太魯閣峽谷之變質岩》。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4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5 陳肇夏。1998。《臺灣的變質岩》。「臺灣地質」11。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6 余炳盛等。1999。《花東礦物岩石圖鑑》。臺北:臺灣博物館。7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