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蛇紋岩

蛇紋石為主要礦物的綠色變質岩。常呈現深淺程度不同的綠色,形成多變美麗的蛇皮紋彩,為其最大的特徵。因含鐵量高,受氧化作用的影響,形成紅色的氧化鐵,呈現紅色的斑點於綠色的基質中。蛇紋岩除了蛇紋石,還含有其他少量的礦物雜質,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黃褐色和黑色。蛇紋岩為緻密狀,無光彩至臘狀光澤,斷口平滑至多片狀。組成顆粒極細,岩石表面光滑且質軟,刀片易割傷其表面。在岩石中經常發現有白色或淡綠色帶狀的石綿脈,臺灣玉是在蛇紋岩礦中,品質較好的綠色角閃石礦脈。
蛇紋岩的形成,主要是由超基性的火成岩,例如各種橄欖岩、輝石岩和角閃石等,經過熱水換質或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故岩石中常殘留有橄欖石、輝石和角閃石的晶體,尤其是熱水換質作用所形成的蛇紋岩最為常見。蛇紋岩有時也含有磁鐵礦鉻鐵礦等金屬礦物,亦可形成次生鉑礦床及鎳礦床。橄欖岩或輝石岩是地球內部上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地表出露的機會很少,通常只有在板塊隱沒帶或碰撞造山帶上,才會有部分的海洋板塊被擠壓到地表,同時也因板塊的形成和碰撞過程中,會發生熱水換質作用或區域變質作用,故橄欖岩或輝石岩通常都已變質形成蛇紋岩。橄欖岩因熱水換質作用後崩解,經再結晶作用形成蛇紋岩,顏色從淺黃綠色到墨綠色,硬度與未變質之前的橄欖岩差異頗大。常見的結晶狀態有兩種,一為顆粒狀結晶,另一為纖維狀結晶,後者具細長的纖維狀結晶,具有絕佳隔熱的性質,為常見的石棉材料,稱為溫石綿。蛇紋岩與大理岩相同的特點是兩者硬度都不大,但因具美麗多變的紋彩,所以也常用作建築石材,使用時易受刮磨。蛇紋岩礦石氧化鎂含量高於30%,且氧化鈣小於5%,可製取鈣鎂磷肥料。
蛇紋岩出露的地區代表曾位於板塊邊緣碰撞帶或造山帶,海洋板塊因碰撞作用移至混同層內,而後抬升侵蝕而出露於地表。臺灣之蛇紋岩均與基性或超基性之火成岩有關,俗稱「蛇綠岩系」,包含橄欖岩煌斑岩、輝石岩或輝長岩等,受熱水換質或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前者主要分布在東部海岸山脈利吉混同層中的外來岩塊,統稱「關山蛇綠岩系」,分布於花蓮玉里至臺東。最大特徵為泥岩惡地地形中,有突出的小山頭,臺東附近的虎頭山即是由蛇紋岩所組成的山頭。後者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中央山脈的東翼局部地區,如花蓮瑞穗、萬榮等地,1970年代進行開採,1980年代到達高峰,年產量曾達數十萬公噸,後來由於進口石材競爭,產量漸低,目前已停採。

撰稿者:宋聖榮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
2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3 林朝棨、周瑞燉。1978。《臺灣地質》。臺北:茂昌圖書。
4 陳正宏。1990。《臺灣之火成岩》。「臺灣地質」1。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5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
6 余炳盛等。1999。《花東礦物岩石圖鑑》。臺北:臺灣博物館。
7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