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片麻岩

具條帶狀組織的中高度變質岩。片麻岩為粗粒晶體的變質岩,顏色變化大,通常呈淡灰色至深灰色,視其所含的礦物種類和多寡而定。片麻岩中深色與淺色的礦物常分別聚集成凸鏡體或帶狀,呈現暗淺色和深色或黑、白兩色相間,約略平行之條紋狀排列構造,稱為片麻構造。
片麻岩的礦物顆粒較大,排列具方向性,肉眼可明顯辨識,甚至部分含有偉晶顆粒。礦物組成以長石、石英黑雲母白雲母為主,其中長石和石英含量合計超過50%時,長石含量大都高於25%以上。片麻岩為緻密全晶質岩石,呈現等粒狀至假斑狀組織。等粒狀組織的片麻岩大都變質於花崗岩的原岩,假斑狀組織則多見於變質自粗顆粒沉積岩的長英質片麻岩,而假斑晶以長石為最多。從構造而言,片麻岩為帶狀岩石,或直而有規則或彎而扭曲,視變質作用過程中所受到的剪力大小而定。
片麻岩為中至高度的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之岩石,多在造山帶的核心部分出露。可依片麻組織中所含的主要礦物來分類,如黑雲母片麻岩或角閃石片麻岩等;也有依其原來的岩石來分類,如花崗岩片麻岩或正長岩片麻岩。另外,由火成岩變質而成者通常稱為正片麻岩,而由沉積岩變質而成者稱為副片麻岩。其中,副片麻岩之母岩通常為沉積岩中的砂岩雜砂岩。一般而言,片麻岩都出露在造山帶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說有片麻岩分布的地方,原來是位於板塊邊界,而後受到板塊碰撞擠壓,岩石受到高度區域變質作用,再經過快速的抬升而出露於地表。
片麻岩可做為建築石材和鋪路原料,富含鉛矽酸鹽礦物、長石和雲母,風化後常形成褐黃色之高嶺石和水雲母,俗稱「黃礦石」,可做為陶、瓷土的原料。
臺灣的片麻岩主要出露於東部大南澳變質雜岩區內,規模較大的地區包括飯包尖山、大濁水、開南岡和奇瑤谷等地,其特徵為:(一)飯包尖山地區:以狹長凸鏡體出露,岩體延長15公里,寬度在大濁水北溪為1,000公尺左右,在楠子為800公尺,在梅檀為1,200公尺,在棲猱湖為1,000公尺,在塔昆耶漢為600公尺以下。片麻岩體之圍岩以石墨片岩為主。(二)大濁水地區:整合於極厚層之變質石灰岩層中,或與角閃岩相接,分布由大濁水下游至開南崗溪上游,以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延伸長達12公里,寬度在大濁水為1,500公尺。(三)開南岡地區:又可分為南北兩塊,北塊自和中向西南經和仁延至小清水,南塊發育於崇德、富世、及三棧溪河口一帶。本區域出露的片麻岩有明顯片麻組織,被變質石灰岩所整合覆蓋,在接觸地帶未曾發現接觸變質岩之存在,不含包裹岩體而含甚多石英脈,岩性非常均一,偏向花岡片麻岩。(四)奇瑤谷地區:岩體夾於片岩中,規模較小,厚度僅為數十公尺,分布於大濁水北溪中游及其支流,從東北往西南方向延伸長10公里。

撰稿者:宋聖榮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Blatt, Harvey and Ernest G. Ehlers. 1982. Petrology: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San Francisco: Freeman.
2 Winter, John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3 Prinz, Martin, et al. 1978. Simon and Schuster's Guide to rocks and mineral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4 王執明。1991。《太魯閣峽谷之變質岩》。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5 陳汝勤、莊文星。1992。《岩石學》。「大學科學叢書」13。臺北:聯經。
6 余炳盛等。1999。《花東礦物岩石圖鑑》。臺北:臺灣博物館。
7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5。《臺灣的岩石》。「臺灣地理百科」65。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