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地層

具有共同特徵或屬性的岩體。一般為沉積岩,有時候則由火山岩構成。外觀呈層狀或似層狀且在空間的幾何分布占有特定的位置,又稱為「岩層」。
沉積物沉積時,因礦物組成、顆粒大小、顏色或沉積環境等常隨時間改變,呈現層次分明的現象,稱為「層理」,是沉積岩的重要特徵之ㄧ。另外,火成岩包括岩漿侵入形成深成岩或岩漿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岩,還有各類岩石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上述各種岩類岩石的岩性不同,且各具有各種形態的空間分布,例如平躺、傾斜、甚至垂直等,均可分別形成地層。
研究地層的特徵和岩石屬性,並據此劃分成許多不同類型和等級的地層單位,如岩石地層單位、時代地層單位和生物地層單位等,而岩石地層單位的級別可分為群、層和段等,進而建立各地層單位的彼此空間分布關係和形成時間的先後順序的科學稱為地層學。
具有相同特徵或岩石屬性,在空間分布上占有獨特位置的岩石體,可成獨立的地層單位。臺灣東側中央山脈地質區內的變質岩,地層上稱為大南澳變質雜岩或大南澳群;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內,中新世沉積形成的下部、中部和上部三個臺灣重要含地層,分別稱為木山層、石底層和南莊層。前述地層名詞中的大南澳、木山、石底和南莊均為地名,而變質雜岩、層及段等,分別代表該層之岩性或其岩石地層單位的級別。

撰稿者:李春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Salvador, Amos eds. 1994.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New York: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