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島弧

排列成弧形的一連串火山島,由海洋地殼的板塊隱沒到另一個板塊下方產生的岩漿噴發而成。主要分布在太平洋邊緣,是全球火山與地震最活躍的地帶之一。
隱沒作用會在板塊邊緣形成一系列的地質構造與地形特徵。在板塊開始隱沒處,板塊彎曲、俯衝、下沉而形成海溝,大部分沉積物隨著板塊俯衝不斷地進入隱沒帶。一部分沉積物則被另一側的板塊刮起,堆積在海溝的內壁及俯衝板塊之上,形成「增積岩楔」。進入地殼深部的物質因高溫高壓而產生變質作用,同時俯衝板塊也會將含水礦物帶入地函,導致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岩漿。當岩漿上升到地表噴發時,形成一系列平行海溝的火山。在隱沒帶的上方,由火山島弧往深洋方向,通常依序出現一套構造地形單元,包括火山島弧、弧前盆地、增積岩楔和海溝,組合成「弧—溝系統」。有些島弧的後方—也就是往大陸側,會出現張裂盆地,稱作「弧後盆地」。
在臺灣南方,南海岩石圈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發展出呂宋島弧。呂宋島弧從呂宋島向北延伸,包括巴丹、蘭嶼綠島等數個火山島,銜接到臺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形成一南北向排列的島弧。島弧前端的馬尼拉海溝也向北,延伸到臺灣西南外海;海溝東方的增積岩楔,往北擴展到臺灣島西南外海及中央山脈最南端之恆春半島。呂宋島弧的弧前盆地向北延續到臺灣的東南外海,再向北沒入海岸山脈
在臺灣東方,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形成琉球島弧。琉球島弧從日本向西南延伸,包括琉球群島等許多小火山島,最後延伸至龜山島,甚至臺灣北部。島弧的北側有弧後盆地,稱為沖繩海槽,向西連接到臺灣的宜蘭平原。島弧南側分別有增積岩楔和琉球海溝,向西可延伸到臺灣東部外海。


撰稿者:李建成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槪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 Barber, A.J. 1982.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southeast Japan.” Proc. Geol. Ass., 93, 131-145.
3 Karig, D. E. 1973. “Plat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Philippine and the Ryukyu Islands.” Marine Geology, 14: 153-168.
4 Karig, D. E. 1983. “Accreted terran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hillipine archipelago.” Tectonics, 2: 211, 236.
5 Ringwood, A.E., 1974. “The petrological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systems.” J. Geol. Soc. London, 130, 18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