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岩石圈

岩質行星最外層的固體外殼。
地球內部的組成由外而內大致可分為地殼、地函及地核。其中地殼最薄,厚度約為5到30公里;地函的厚度約為2,900公里;而地核最厚,厚度約3,500公里。地球的岩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函的最上部,大約從地表到深度100公里,底下為一層厚約數十公里較具流動性、較熱的軟流圈,再底下則是較堅硬的下部地函。
岩石圈和軟流圈的概念是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岩石圈比軟流圈堅硬而不易變形,軟流圈則較容易流動。岩石圈可分成若干獨立移動的塊體,稱為板塊。主要板塊包括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板塊等,加上一些小板塊如菲律賓海板塊等,共約14個。地球內部的高熱持續地往地表傳導與散熱,通常是以岩漿的方式往上移動。此熱力上升作用使軟流圈產生對流,板塊隨著軟流圈緩慢往兩側推移。此大規模岩漿上湧處稱之為中洋脊,因為地球科學家在大西洋等大洋中發現綿延數千公里長的海底山脊,不停有岩漿流出。新的海洋地殼隨著岩漿流出不斷從中洋脊產生,將老的岩石往兩側推動,而最後板塊在兩側隱沒進入地函中,如此循環不已。
臺灣東側的菲律賓海板塊屬玄武岩質的海洋地殼,臺灣島及臺灣西側屬於歐亞板塊,以花岡岩質的大陸地殼為主。此大陸邊緣地區,新生代以來因岩石圈明顯變薄,軟流圈上湧,玄武岩岩漿沿著裂隙噴發至地表,形成澎湖群島和臺灣島上的火山或侵入火成岩體。距今大約1,200萬年前,源自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作用增強,臺灣海峽的張裂作用停止,岩漿上升的管道逐漸關閉。約在距今800萬年前,澎湖地區的火山活動停止。而從距今5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上的呂宋島弧逐漸與歐亞大陸邊緣相碰,逐漸形成今天的臺灣島。


撰稿者:李建成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
參考資料:
1 Carlson, R. W., Pearson, D. G., and James, D. E. 2004. “Physical, Chemical, and 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Mantle.” Reviews of Geophysics, 43, RG1001, doi:10.1029/2004RG000156.
2 Daly, R. 1940 Streng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arth. New York: Prentice-Hall.
3 Jordan, T. H. 1978.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Nature, 274, 544-548.
4 Chernicoff, S. and D. Whitney. 1990.“G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logy.” 4th ed., New York :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