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擠壓破碎而成的岩石材料雜亂混合而成的地層。其特徵為破碎岩塊的岩石種類及體積差異極大,並且岩塊與細粒的泥質沉積物一起受到擠壓變形。 混同層在地質製圖上可以描繪出整體的範圍,但缺乏明顯的地層層理。包含的岩石種類有:海洋地殼的物質的岩塊、大陸斜坡沉積岩的岩塊及受強烈剪動的深海泥質沉積物。這表示混同層是板塊聚合帶的地層受到隱沒作用破壞原有層理而形成。混同層是獨特地質環境下形成的地層,成因與板塊隱沒作用息息相關,也是早期支持板塊構造學說的證據之一。 世界上著名的混同層有加州海岸山脈的「法蘭西斯肯層」(Franciscan Formation)、北美東北部紐芬蘭地區的蛇綠岩系等。臺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和南部的恆春半島都發現有混同層,分別命名為利吉層和墾丁層。 利吉層分布於海岸山脈南半部,長約70公里,寬1-3公里。以剪碎變形的泥質填充物為基質,夾雜種類繁多且大小不一的外來岩塊,多為大陸邊緣沉積物的砂岩及海洋地殼蛇綠岩系之基性或超基性岩,並含少量石灰岩、礫岩、安山集塊岩、粉砂岩、頁岩和泥岩碎片。由於利吉層泥岩基質缺乏明顯的層理,且具有複雜的錯動和剪裂現象,易受沖刷流失而形成惡地。大部分外來岩塊直徑不到數公尺,少數巨大岩塊直徑可達1公里。最特殊的外來岩塊是基性和超基性的岩石,稱為中新世的東臺灣蛇綠岩系,是來自深海的海洋地殼物質。利吉層約於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時期形成,為中國南海岩石圈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及隨後呂宋島弧衝撞亞洲大陸邊緣的產物。 恆春半島的墾丁層主要分布於恆春墾丁國家公園附近。除了以剪碎變形的泥質填充物基質外,有大小不等的外來岩塊,大者可達1公里,主要為大陸邊緣沉積的粉砂岩、砂岩、砂頁岩互層、礫岩及玄武岩、火山角礫岩及橄欖岩等海洋地殼物質。墾丁層形成時間較利吉層早,可能是早期隱沒或碰撞作用形成的混同層,後來又因在海底斜坡重力滑動崩積而成。
撰稿者:李建成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Blatt, Harvey and Robert Tracy. 1996. “Petrology :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New York : W.H. Freeman.2 Hsu, K.J. 1970. “Preliminary report and geologic guide to Franciscan melanges of the Morro Bay - San Simeon area, San Luis Obispo County, California.” California Geological Survey Special Publication 35.3 Raymond, L.A., 1984, “Classification of melange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198: 7-20.4 Page, B.M., and J. Suppe. 1981. “The Pliocene Lichi melange of Taiwan; its plate-tectonic and olistostromal origin .”, Amer. Jour. Sci., 281: 193-227.5 Chang, C. P., J.Angelier, and C. Y. Huang. 2000.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melange: the active plate boundary and suture zone of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Taiwan.”. Tectonophysics, 325: 43-62.6 陳培源。2006。《臺灣地質》。臺北:臺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