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因受溫度或壓力變化而產生無明顯相對位移的裂縫或其現象。 節理與斷層的不同在於斷層的破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節理常成群出現,相互平行或縱橫交錯。常成規律性的間距,和岩石的種類、強度或厚度有關。 節理是地表岩石最廣泛的脆性變形構造,是當岩石受到的張力、剪力或壓力超出其強度而產生的破壞。岩石在地殼深處溫度與壓力較高的環境具有可塑性,即使受到擠壓而彎曲,也不容易產生斷裂;反之,接近地表的岩石溫度較低,屬於脆性,容易因為擠壓或拉張而發生裂縫,形成節理。節理依照成因可分為大地構造節理、解壓節理、冷卻節理等。在大地構造的應力影響下,岩石受壓力或張力常會產生節理,稱之為大地構造節理。最常見的節理是岩石在抬升過程中因為圍壓減低使得岩石得以在水平或大致平行地面的方向膨脹,發展一系列的裂縫,稱之為解壓節理。在地表上形成的洋蔥狀裂縫,也是一種特殊的解壓節理。另外,節理也可以在火成岩形成過程中因冷卻而形成,如玄武岩冷卻收縮而形成柱狀節理。 在大地構造應力明顯的地區,節理的排列和延伸方向常有大致的規律,也常與褶皺或斷層伴生。這些受大地應力產生的變形構造分布於大型構造的不同部位,反映應變狀態。例如,在褶皺軸部常呈垂直層面的扇形節理,斷層面上則呈羽狀節理。區域性節理是指在較大區域內規律的大型節理,又稱主節理,反映區域性的應力型態。因此,研究節理的幾何型態與形成機制,有助於查明節理生成時的大地應力狀態及其演變歷史。 節理常作為礦液的流動通道和停積場所,直接控制著脈狀金屬礦床的分布。節理也是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的運移通道和儲聚場所。節理過於發達容易形成破碎帶,也會影響到水的滲漏和岩體的不穩定,為水庫、大壩或大型建築帶來隱憂。 臺灣常見的節理景觀有很多,如俗稱的「豆腐岩」,在臺北縣(註 1)野柳、基隆和平島及東北角海岸等處很常見。豆腐岩為砂岩地層內有兩組接近垂直的規則節理,沿著節理更易受風化侵蝕作用,造成外形像豆腐一塊一塊。澎湖著名的柱狀玄武岩,則是熔岩冷卻過程中體積收縮而形成。在工程應用上,翡翠水庫興建時,對壩址周邊的岩石節理進行徹底清理,然後灌注水泥漿加以補強。
撰稿者:李建成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8日參考資料:1 Ladeira, F.L. and N.J. Price. 1981.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spacing and bed thickness .”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3, 179-183.2 Engelder, T. and P. Geiser. 1980. “On the use of regional joint sets as trajectories of paleostress fields during development of the Appalachian Plateau, New York.”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85(B11), 6319-6341.3 Roberts, J.C. 1995. “Fracture surface markings in Liassic limestone at Lavernock Point, South Wales.”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92: 175-186.4 傅重焌、李慶龍。1984。〈翡翠大壩基礎層縫處理〉。《地工技術》,6,5-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