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西部麓山帶

臺灣主要地質分區之一,位於臺灣島西側,以沉積岩為主。為臺灣石油天然氣主要產地,經過長期詳細的調查,有豐富的地質資料。
西部麓山帶包含屈尺斷層以西的整個西部丘陵及阿里山山脈,西與西部平原現代沖積層為鄰。西部平原甚至臺灣海峽的海洋沉積物底下,均有與西部麓山帶相連的岩層,只是未出露於地表。西部麓山帶岩層的主要沉積年代與東側的中央山脈板岩帶接近或較為年輕,尚未經過變質。若將板岩帶與西部麓山帶合併來看,岩層大體由東向西漸年輕,變質度也是由東向西漸弱。岩層在南北方向也有變化,年代由北向南逐漸年輕,北部常見的漸新世及早中新世地層到了南部都不復見。
西部麓山帶全區幾乎都是由砂岩頁岩組成。在北部的中新世地層中可明顯發現到濱海相和淺海相交替出現的3個沉積循環,代表沉積當時的環境有周期性的變化,地質學家簡化成「海退-海進」的循環。主要的層位於海退時期的濱海相地層之中。到了濁水溪以南,中新世早期的地層已難見到,而中新世晚期的地層是較深海的沉積環境,地層岩性周期性變化不明顯。由沉積物的組成及分布看來,這些漸新世到中新世地層的碎屑是來自中國福建的中生代基盤,當時臺灣的位置仍是一片海洋,接受來自大陸河川帶來的大量沉積物。
西部麓山帶的西半部是較為年輕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層。在北部同樣有一個「海進-海退」循環,南部則是較為單調的海相地層。這些地層的碎屑沉積物主要來自東側的中央山脈。除了常見的砂岩頁岩之外,還有兩種具特色的岩層:一是南部上新世海相地層,由巨厚的泥岩組成,岩性單調,膠結度不佳,經常形成惡地地形以及泥火山現象;另一是中北部更新世的濱海相地層,出現大量的礫岩,在地形上形成許多台地。

撰稿者:王原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槪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 陳培源。2006。《臺灣地質》。臺北:臺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
3 黃鑑水。1996。〈屈尺斷層的一些地質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1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