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大南澳變質雜岩

臺灣最古老的地層,出露於中央山脈北段東翼,又稱「大南澳片岩」。此帶南北長約240公里,最寬的部分達30公里。主要由各種片岩和變質石灰岩組成。
大南澳變質雜岩屬於大陸地殼的一部分,原來的沉積岩堆積時代為古生代二疊紀到中生代,至今受到至少兩次主要的地殼變動。第一次是發生於中生代晚期的「南澳運動」,與古太平洋板塊向西的隱沒作用有關,形成兩個變質帶:(一)太魯閣帶:由各類片岩片麻岩大理岩角閃岩,和少量基性火成岩岩塊組成,有酸性侵入岩,代表高溫低壓的環境。(二)玉里帶:為岩性單調的泥質片岩,夾有海洋地殼的基性或超基性火成岩岩塊;但缺少大理岩及酸性火成岩,代表低溫高壓的環境。由於經歷多次的變質事件,許多沉積構造遭受破壞,岩層對比困難,沉積環境與構造運動也不易知其詳。
在大南澳變質雜岩中,夾有基性與超基性火成岩變質而成的岩塊,可能是因隱沒作用而刮入山脈的海洋地殼碎塊,形成蛇紋石滑石石棉等礦產資源。分布於蘇澳南澳一帶、豐田地區、萬榮地區、瑞穗地區、玉里地區及臺東利稻北方。

撰稿者:王原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槪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 陳培源。2006。《臺灣地質》。臺北:臺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