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部的地震斷層。主要位於臺中縣(註 1)后里鄉(註 2),全長約14公里,歸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斷層型態為右移斷層,東北東走向(約北60度東)。北由后里臺地東北隅的泰安車站附近開始,向西南西方向延伸,經下后里、內埔(舊稱屯子腳),越過大甲溪至大肚臺地北段之清泉崗附近結束。 屯子腳斷層為1935年新竹臺中烈震所產生的地震斷層,垂直方向最大位移1公尺,最大右移量2公尺。除了后里以東的斷層東北端1公里長的部分為西北側上升外,后里以西皆以東南側為升側,沿此斷層帶出現略呈東西走向,呈雁行排列的裂隙或小斷層。 屯子腳斷層於后里臺地的長度約7公里,由於變位量較小,加上風化和耕作的關係,1935年的地表破裂今日已難以辨認,唯在后里車站東北方1公里處的屯子腳沖積扇扇頂部分發現500公尺長的反斜斷層小崖,沖積扇的下游部分地勢較上游部分高出約1公尺。依航照判釋得知,屯子腳地震斷層經過枕頭山,向東北似沿著關刀山主峰西南向的支稜之東南側山腰,切過十分古崩塌地冠部附近,並越過十分北邊呈西北走向的山稜,向東北方向延展,最後或可與獅潭地震斷層連接。 根據地球物理探勘的結果顯示,屯子腳為橫移斷層,淺部斷層帶可寬達數百公尺,具花狀的構造;再由微震及重力資料研判,斷層仍有相當顯著的微震活動,基於估算斷層之變位量為72公尺,1935年的地表破裂應只是此斷層最近的一次活動。
撰稿者:林明聖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鳥居敬造、吉田要。1931。《新竹苗栗及竹東油田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2 大江二郎。1936。《大安溪地震調查報告》。「礦物及地質調查報告」4。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3 大塚彌之助。1936。〈昭和10年4月21日臺灣中部地方發生之地震所伴生之地震斷層,附地震斷層之諸特徵〉。《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彙報別冊》,3:22-74。4 余水倍、侯財源、蔡義本。1977。《苗栗地區地震研究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5 許華杞。1985。〈利用大地測量成果研究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之斷層模型與今後檢測斷層位移之方法〉。收於《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大地震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6 溫國樑。1985。〈利用遙測、地質與地震資料分析一九三五年地震斷層〉。收於《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大地震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7 葉義雄、顏宏元、蔡義本。1985。〈利用地震與重力資料分析一九三五年地震斷層〉。收於《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大地震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8 顏滄波。1985。〈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地震調查之回顧〉。收於《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大地震五十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