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形成之可燃性氣體,含甲烷等小分子碳氫化合物及少量非碳氫化合物之混合氣體。天然氣在地層中常與液態的石油共生共存,部分溶於石油中,部分存在於石油頂部,也可以單獨存在於地層中形成氣藏,存在於煤層中稱為「煤成氣」。 天然氣係地質年代中之陸上植物遺骸,深埋之後經由生化及地熱的作用,經千百萬年形成,部分的天然氣則由石油進一步深埋,經由熱裂解而成,此外相當部分的天然氣是經由厭氧甲烷菌作用直接由有機物轉化而成,稱為生物甲烷,含高達99%的甲烷。初生之天然氣會單獨或與石油經由浮力向上移棲至封閉的油藏或氣藏。在地層中之天然氣若含液態石油成分高,生產至地表其中部分成分則凝結成輕油稱為「凝結油」或「液態天然」或「天然汽油」。 天然氣成分上變化大,甲烷平均約占80%,甲烷比空氣輕,無色、無臭、無毒。高含量甲烷之天然氣,稱為「乾性天然氣」;伴隨原油出產含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及液態石油成分者稱為「溼性天然氣」。天然氣也含有水氣、氮氣、二氧化碳、硫化氫、氦氣等。硫化氫具有臭味及毒性,微量硫化氫是天然氣自然臭味的來源。不含硫化氫之天然氣稱為「甜氣」,一般需添加臭劑,以資用戶嗅辨。含硫化氫高之天然氣稱為「酸氣」,會導致管線腐蝕並危害人畜生命。一般將天然氣視為乾淨的燃料,但含硫化氫之天然氣若未經處理,將造成嚴重之空氣污染。 中東及中亞地區之古文明於4000-8000年前開始利用天然氣做為照明用途。已知最早天然氣井開鑿於西元前250年中國四川成都,做為煮鹽之燃料。18世紀中葉美國開始大量使用天然氣做為室內暖氣及製造氮肥之用,現代天然氣大量作為發電及石化工業原料,是僅次於石油的重要能源,也是主要石化原料。全球天然氣儲量中東占約40%,前蘇聯及鄰近地區占約32%,主要的生產國為俄羅斯、伊朗、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大公國。 天然氣在高壓低溫下可與水結合,形成固態之「天然氣水合物」存在於永凍地層及海底沉積物的孔隙,開採雖困難,但因其量大,與「煤成氣」一同被視為未來主要天然氣來源。海上生產之天然氣常以高壓低溫處理液化以縮小體積,稱為液化天然氣,方便輸送。 臺灣之油氣主要為天然氣及隨伴生產之凝結油,分布區域以中央山脈西側北起基隆、南至恒春,由陸上延展至臺灣海峽中之新第三紀沉積盆地最具開發價值。多數天然氣存在於埋深500至5000公尺地層中,其中以中新世打鹿頁岩層所夾砂岩的蘊藏量最豐。已開發的主要油氣田有苗栗之鐵砧山、出磺坑、錦水、永和山、白沙屯,以及新竹之青草湖、崎頂、寶山等油氣田,另有嘉義、臺南、高雄地區之氣田等。海上已探得之油氣田有新竹外海的長康油氣田及高雄外海的F構造,尚未大量生產但具有潛力。 截至2008年,臺灣天然氣累計產量約448億立方公尺,隨伴凝結油約426萬公秉。根據臺灣中油公司評估結果,尚有數十億至上百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蘊藏待進一步探勘開發。由於工商業高度發展,自產量不及需求的10%,需仰賴進口,2005年進口液化天然氣約94億立方公尺。
撰稿者:黃武良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Selley, Richard C. 1998. Elements of petroleum geology.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2 Hunt, John M. 1996.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 New York: W.H. Freeman.3 蕭慕俊。2003。〈尋覓每一分可能:臺灣的石油探勘工作〉。《能源報導》,2003(10):2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