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河口

河川出水口,河水與海水混合之水域。河口內的海水由河流的淡水所稀釋,形成特殊的海洋環境。河口依照環流的特性分為三種:鹽楔型、混合良好型與部分混合型。
鹽楔型河口常見於潮差不大,急流入海的河流,上面有一層淡水往外流,而海水由下層楔入上層河水中。海水的楔型在落潮或河川流量大時會往外海流動,在漲潮或河川流量小時則往內陸流動。一般在河水往外流時會拉下層海水上來,再一同流向大海,外海的海水則不斷由下層補充進來,常形成上層與下層流向相反的情形,海洋沉積物及營養物質可藉此途徑進入河流。混合良好型常見於河流流速緩慢而潮差較大的地方,海水上下混合較好,鹽度均勻,少見下層海水逆流入河的情形。部分混合型常見於河口寬且潮差大的地方,環流介於鹽楔型和混合良好型之間。
除了垂直向的環流,河口還有水平面的環流,主要是受到地球自轉造成的科氏力控制,使北半球河口的水流往右偏移。例如淡水河向西流入臺灣海峽,受到右偏力量的影響,河水往北擠壓導致北側流速較快,南側較慢,因而易在南側淤沙形成淺灘。
河口常見鹽度分層明顯的情形,因而造成上、下層海水密度相差很大,是容易形成「內波」的地方。內波是海面下的波浪,早期船隻動力不大,若航行方向剛好與內波進行方向相反時,船隻就很難前進,航海界稱此為「死水」,這有別於國人一般用於描述停滯不流動的水。
臺灣河川多因坡度大、潮差小,儘管水量不大,水流還算湍急,多屬鹽楔型河口,海水可從底層流入河川。臺灣冬季乾旱,河川流量不大,漲潮時段,連上層海水都可能往內陸流。河川受到潮汐影響的河段稱為感潮河段,臺灣河川的感潮河段一般在3-20公里之間。臺北縣(註 1)汐止市(註 2)即是海水由淡水河口經基隆河上溯到達最遠的地方,因而得名。

撰稿者:范光龍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Carter, R.W.G. 1988. Coastal Environm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c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of Coastlines. London: Academic Press.
2 Pickard, George L. and William J. Emery. 1990.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3 范光龍。2008。《海洋環境概論:談台灣沿海環境》。臺北:台灣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