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陸地的海床,由海岸線向外海延伸至水深約200公尺處。大陸棚的寬度不一,從數公里到500公里左右,平均寬度約75公里,高低起伏不大,平均坡度僅有千分之一。大陸棚表層傾斜度自海岸附近向外緣逐漸增大,約在200公尺處,坡度明顯增加,此處稱為棚界或棚裂,其下進入大陸斜坡的領域。 大陸棚上多有沉積物,靠近陸地的內棚以現代沉積物為主,大多是現代河流傳輸到沿岸的細粒泥沙;而遠離陸地的外棚以更新世晚期河流沉積物為主,顆粒較粗,常有粗砂和礫石。在約1.5萬年前,全球的海平面比現今約低140公尺,使大部分的大陸棚露出水面成為陸地,並發育成河谷地形。之後進入間冰期,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的邊緣,使大陸棚再度沉入海底。有些大陸棚保留了許多原來陸地上的地形與面貌。因此,今日大陸棚的形成與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變動有關。 臺灣周邊海底深度呈現不對稱分布的特徵,北部及西部海底深度介於60公尺至140公尺之間,呈現寬闊的大陸棚。而西南部及東部海底深度大都介於1,000公尺至4,000公尺之間,以深海盆地為主,呈現狹窄的大陸棚。臺灣北部的東海大陸棚分布廣闊,海床平坦少有顯著的海底地形(如侵蝕水道),緊鄰臺灣北部海岸的東海大陸棚寬約230公里,其寬度向東北逐漸增加,東海大陸棚的棚裂水深約120公尺,反映出1.5萬年前的海水面下降。隨後海平面上升,約在7,000年前達到最高峰,向陸地前進的海岸線已到達今日的福建海岸,在過去的5,000年中,海平面的升降沒有大幅度的變化,上升海平面的水位大致維持當時的狀況,持續至今。源於福建與臺灣北部小型河流的全新世沉積物,由於量少無法完全覆蓋更新世晚期的沉積物,這些未經覆蓋的更新世晚期沉積物,殘留在現今海床表層,成為殘留沉積物,其特性類似世界上其他大陸棚上的殘留沉積物。 臺灣海峽大陸棚並未展現典型大陸棚的特徵,沒有明顯的大陸棚裂。從海床水深分布及地形特徵而言,不具有大西洋型或太平洋型的大陸棚特徵,主要反映了區域性的弧陸碰撞作用。臺灣造山帶的隆起,經風化侵蝕後產生大量的沉積物,由河流向西輸送,堆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造山帶之間的前陸盆地,由上新世晚期到現今,源自臺灣造山帶的沉積物堆積成一個向東增厚的沉積岩體,其頂部岩層即成為大部分的臺灣海峽大陸棚。由區域地質構造及沉積作用之觀點,臺灣海峽大陸棚可視為前陸盆地大陸棚,為非典型的大陸棚。 臺灣海峽大陸棚的海底不平坦,高低起伏落差大,形成許多顯著的地形地貌,例如雲林、彰化外海的彰雲砂脊以及澎湖與臺南之間的澎湖水道。彰雲砂脊為長約65里、寬約15至25公里、高約50公尺的砂體,砂脊延伸方向與海岸平行。澎湖水道則為南北向,長約120公里。研究顯示南海的水進入澎湖與臺南之間的區域,強盛的水流將海床下切成澎湖水道,侵蝕產生的沉積物向北輸送,其中大部分的砂堆積在雲林、彰化外海,形成彰雲砂脊。殘留沉積物亦存在臺灣海峽大陸棚的中部。因此,臺灣海峽大陸棚的海底地形及沉積物特徵,反應了與現代水文相關的沉積作用,同時經歷了更新世晚期冰河期海水面下降及全新世海水面上升的歷史演變。
撰稿者:俞何興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肯奈特(Kennett, James P.)著,陳民本譯。1986。《海洋地質學》(Marine geology.)。臺北:國立編譯館。2 周瑞燉。1987。《海洋地質學》。「大學科學叢書」1。臺北:聯經。3 陳汝勤主編。2001。《高級中學地球科學:上册》。臺南:南一書局。4 Gross, M. Grant. 1972. Oceanography: a view of the earth.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5 Pinet, Paul R. 1996.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 Sudbury: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