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海脊

突出如山脊的海底地形。常見於聚合型大陸邊緣島弧地帶,因板塊隱沒在島弧下,部分海床上的沉積物,較小的海底火山岩體頂部或基性岩塊等物質被刮起,堆積至上覆板塊,持續增加的沉積物,伴隨著擠壓作用,逐漸隆起並形成如山脊的形貌,與相鄰海溝低區隔開,延伸長達數百公里。海脊常與弧後張裂盆地相伴而生,且相互平行,為弧溝隱沒帶的地形特徵。
臺灣海域有3條顯著的海脊,分別是位於東部的加瓜海脊,東北部的耶亞瑪海脊及南部的恆春海脊。加瓜海脊位於花東海盆的東側,長軸南北延伸約350公里,大致平行東經123度,海脊平均寬約30公里,高出海底3,000-4,000公尺,高低落差大,成為明顯的海底地形。加瓜海脊的成因眾多,可能是古洋底擴張中心,古破碎帶,殘留火山弧,或是海洋地殼斷塊,未有定論。最新的研究資料指出加瓜海脊的洋殼基底埋深約1-2公里,是一個無震海脊。加瓜海脊西側與花東海盆間有一條北北西走向的主斷層,加瓜海脊東側與菲律賓海海盆間也有一條北北東走向的主斷層,位於加瓜海脊兩側的海床深度不一,西側淺,東側深,兩者水深相差值高達500公尺,可能是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方向的移動擠壓,造成花東海盆基盤抬升,海床變淺,但是海脊東側的菲律賓海盆反而下陷,同時伴隨產生沿着加瓜海脊南北走向的斷層。加瓜海脊的最北端隱沒在琉球海溝之下,嵌入耶亞瑪海脊,造成弧溝系統局部的大改變,包括琉球海溝的西端,在此處終止,並且失去了海溝形貌,耶亞瑪海脊的岩體產生斷層變形,同時抬升了琉球島弧的基盤。岩漿可能沿著脆性的破裂帶噴發到海床,為冲繩海槽南端最新的第二期張裂及火山活動提供了應力來源。
耶亞瑪海脊是典型的增積岩體向上抬升,形成的海脊,位於琉球海溝—花蓮海底峽谷北側,海脊組成的物質厚約4.5-6.8公里,其基盤可深至海水面下11.9公里,寬約40公里,由一系列東西走向的背斜脊及向斜谷組成,並有2組主要右移斷層帶,可能反映菲律賓海板塊斜向隱沒的結果。
恆春海脊位於恆春半島南端的海域,海脊的寬度從北緯20度處約70公里變至恆春半島南端約110公里。大部分的恆春海脊水深淺於800公尺,由南向北逐漸變淺,地形上可以向北延伸,連接陸上的中央山脈南段。恆春半島與恆春海脊間沒有明確的斷層存在,恆春海脊可視為中央山脈南段淹沒在海下的部分,在由北向南弧陸碰撞的大架構下,以萬年尺度的地質時間估計,恆春海脊將會由海脊露出海面成為山脊,成為中央山脈的最南端。

撰稿者:俞何興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鄭彥鵬等。2005。〈臺灣島以東海域加瓜楔形帶對沖繩海槽南段的構造控制〉。《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35(1):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