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史以來災情最慘重的地震,通稱九二一大地震。地震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規模7.3,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附近。集集地震是臺灣陸地上百年來最大的地震,災情遍及全島,主要災區包括南投、臺中、苗栗及彰化,造成2,415人死亡、重傷11,305人,房屋全倒51,711間、半倒53,768間。 集集地震表現出3項特徵:(一)地震位置位於臺灣島正中央,餘震南北分布長達100公里,呈半圓弧狀,圍住「北港基盤高區」。(二)震源深度僅8公里,觸動車籠埔斷層,造成地表激烈錯動,而且斷層東側之上盤比西側之下盤有超出甚多之位移與振動,地質學上稱為「薄皮逆衝理論」。(三)震源破裂由南向北發展,但在臺中縣(註 1)大甲溪南岸石岡、東勢附近東轉,震波集結放大,造成此區域地表高達9公尺之水平位移。這些特徵與臺灣特殊的大地構造息息相關。車籠埔斷層在地底下係沿著錦水頁岩層發育,斷層面或地層向東傾斜30度,與主震斷層面解一致。錦水頁岩屬上新世地層(800萬年前-600萬年前),此層厚度約100-400公尺,代表中新世來自中國大陸的沉積作用停止,而上新世時東邊蓬萊造山運動尚未開始前,一段穩定的深海沉積時期。或者說此地層代表臺灣中新世及上新-更新世兩大沉積系統之交界,頁岩或粉砂岩發達,形成引發車籠埔斷層活動之媒介。 車籠埔斷層北段轉彎及石岡-東勢產生9公尺水平位移之奇特現象,主要是因為在大甲溪底下存有東西向的「大甲溪-東勢界線」,此為一大規模的地下構造抬升,不僅抬起其上方之新社台地,亦使大甲溪在離開山區之後做了幾個大轉折,車籠埔斷層遇到該界線的阻擋,遂發生東轉的現象。 1990年代開始,中央氣象局開始加強地震測報及建立地震觀測網,在集集地震發生時,獲得大量之地震資料供學術研究及地震防災防護之用。在地震研究上,從2000年開始,活動斷層及地震前兆也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
撰稿者:馬國鳳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阿部勝征。2000《大地震:地震眞相與防災》。「Big tomorrow」24。臺中:晨星。2 徐明同。1979。《地震學》。「大學用書」。臺北:黎明文化。3 鄭世楠等。1999。《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臺北: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4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九二一地震地質調查報告》。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