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河道因土石阻塞,水流積聚漫溢,往上游地區淹沒,形成湖泊。阻塞物的來源包括地震造成的崩塌堆積物、降雨造成的土石流、火山爆發的熔岩碎屑、冰川堆積物,或是人為活動等。堰塞湖常見於世界各國的山區,多沿著板塊邊界分布,推測可能和板塊活動所引發的地震及火山活動相關。 陽明山的竹子湖地區曾是火山熔岩堰塞湖。35萬年前竹子湖地區因火山噴發岩漿阻隔溪水,形成750公尺長,320公尺寬,深15公尺的堰塞湖,後來因為侵蝕作用產生缺口而外流,逐漸乾涸露出湖底,由人為開墾形成聚落。 花蓮縣壽豐鄉的鯉魚潭是另一種成因的堰塞湖。學者認為是木瓜溪支流古銅文蘭溪上游的支流荖溪為古平和溪襲奪後,殘留河道流量降低,逐漸淤塞,形成面積約104公頃的橢圓形堰塞湖。另有學者認為鯉魚潭的成因是由於木瓜溪和支流銅文蘭溪,以及曾屬木瓜溪流域的荖溪、白鮑溪,在全新世晚期發育沖積扇,將河道堵塞形成鯉魚潭及古荖溪潭沖積堰塞湖。古荖溪潭之後因為湖水溢滿越過分水嶺,造成河流下切作用而消失。 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大小堰塞湖約十餘座,以草嶺潭堰塞湖及九份二山堰塞湖為代表。草嶺潭堰塞湖最早記錄始於1862年(同治元年)嘉南大地震,1898年(明治31年)潰堤。1941年(昭和16年)嘉義大地震形成70公尺高的天然壩,1942年因豪雨,壩高增至170公尺,1951年潰壩,造成下游百餘人死傷及重大財產損失。1979年因為颱風再度形成90公尺高之壩堤,同年即發生潰堤。集集地震時,大規模的山崩順著舊的滑動面崩移,阻塞清水溪,形成約5公里長,50公尺高的土壩,上游積水成堰塞湖。九份二山堰塞湖則是因為集集地震引發崁斗山發生順向坡滑動,阻塞了韮菜湖溪及澀仔坑溪,形成兩處壩高約50公尺的堰塞湖。
撰稿者:賈儀平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2004。《堰塞湖引致災害防治對策之研究》。臺中: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 陳鎮東、王冰潔。1997。《臺灣的湖泊與水庫》。臺北:渤海堂。3 鄧屬予等。2004。〈臺北堰塞湖考證〉。《地理學報》,36:77-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