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區附近海水流入淡水含水層的過程。在海岸、海島、半島以及砂洲等地區,地下淡水因被過度抽取,超出大自然的補注速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時,海水便可能流入原本為淡水之含水層,淡水與海水的接觸面往內陸推進。當含水層遭受海水入侵,海水與淡水將混和,導致含水層淡水質受海水影響而水質鹽化,所抽取地下水水質無法滿足使用所需,甚至土壤鹽化不能耕作,這是臨海國家經常面臨遭遇的地下水污染問題。 地下淡水與海水的接觸面由於淡水比重比海水輕,二者接觸時,淡水會有浮於海水上部趨勢。透過淡水、海水接觸交界面處靜水壓力相等概念,可獲得該交界面的概念位置。此交界面發生位置與該處地下水位高出海面程度有關,淡水與海水的接觸面,約略位於海面下相當於40倍該處地下水位高出海面之差距。也就是說,當地下水的抽取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面每下降1公尺會造成地下鹹水面上升約40公尺,而這種鹹水面上升則會增加海水向陸地移動的驅動力。 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由於長期超抽地下水,多處地下水位已經低於海平面,部分淺井中的鹽類物質濃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屏東平原為例,海水入侵含水層最遠已越過海岸線9公里以上,受影響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而雲林、彰化地區海水倒灌嚴重,海水經由地表垂直入滲地下,也造成深處含水層中地下水鹽化的現象。
撰稿者:賈儀平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1。《臺灣沿海地區之調查、評估與防治對策研擬》。臺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