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琉球

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一說是指臺灣,一說是指今沖繩。流求一詞最早出於《隋書‧東夷列傳》,後代的文獻大都依據此書稍有增減。宋代《諸蕃志》、元朝編修的《宋史》沿用稱之。明洪武年間編修的《元史》稱瑠求,明代以後多稱琉球。
《隋書》記載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隋煬帝數次派人到流求,西元610年(大業6年)派武賁郎將陳稜由義安出發攻打流求,擄男女數千人而返。《隋書》同時記載流求風俗、社會組織、農作物等。《諸蕃志》以後,在「流求國」增列毗舍耶條,馬端臨於元代撰寫的《文獻通考》,將《隋書》流求國傳、《諸蕃志》流求國、比舍耶混成一條。各書所載地理位置,《隋書》記流求國在「建安郡東」,《諸蕃志》以後變成「在泉州之東」;《文獻通考》則記「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後來對流求的解釋乃複雜化。
問題由19世紀末法國學者聖第尼(D´Hervey de Saint -Denys)首倡,認為「隋代的流求係泛稱今日臺灣與沖繩列島,為隋人所至者僅為臺灣。」荷蘭的希勒格(Gustav Schlegel)則認為隋的流求,元的瑠求都是指臺灣,稱沖繩列島為琉球者起於明朝。德國學者李斯(Ludwig Riess )則指現在的沖繩列島以及臺灣都稱為琉球。中國的《新元史》作者柯劭忞比較贊同希勒格之說,其後,中國學界大抵從柯劭忞的說法。日治時期仍然有「臺灣論者」與「沖繩論者」之爭,後來,大抵臺灣論者佔優勢,日治時期的大部分日本學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學者曹永和等都持此說。
主張流求即臺灣之學者認為,以航程計算,中國帆船不能水行5天而到達沖繩,《隋書》記載由義安到澎湖,再到流求約為5天,這應是帆船由中國到臺灣的時間。該書記載流求的土俗,應是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與臺灣相似。後來的著作雖然延襲《隋書》,但隨著後人對澎湖的開發,增加沿海的地理知識,而將毗舍耶納入,並說:「自彭湖望之甚近」,因此,認為流求就是臺灣。
主張《隋書》的流求國是今沖繩者,以學者梁嘉彬為主,依照交通路線、方位、風向以及風俗考察,階級、風俗、制度、宗教、文化、商業習慣,流求與今之沖繩相似。方位上,由建安往東,應該是沖繩,不是臺灣。在航行上,由建安到沖繩5日到達。明、清時期由福州前往流求約3-4天。所以5天時間可以由中國到達沖繩。梁嘉彬將歷代有關琉球文獻分兩個系統,《三國志‧吳志》夷州、《隋書》流求、《明史》琉球是同一系統,所指流求均為今日的沖繩。《宋史》流求、《元史》塯求、《明史》雞籠是同一系統,所記載的流求,則指臺灣。後代對文獻的增補並非地理知識的增加,而是將有關兩地的紀錄混雜,《宋史》、《元史》誤以為臺灣為流求,但內容卻承襲《隋書》,其方位也與隋書流求傳的流求方位有差異。
流求是指臺灣或現今沖繩,仍有爭議。但從明代以後,琉球島上的中山國接受明朝政府冊封為中山王以後,琉球就專指沖繩。


撰稿者:林偉盛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30日
參考資料:
1 曹永和。1979。〈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收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流求與雞籠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梁嘉彬。1965。《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臺中:東海大學。
4 希格勒(Gustav Schlegel)著,馮承鈞譯。1975。《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Riess著,周學普譯。1956。〈臺灣島史〉。收於《臺灣經濟史第三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