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王朝之第二任國主。鄭成功之長子。乳名錦,字式天,號賢之,又號玄之,或稱錦舍。福建南安縣人。繼承鄭成功為延平王、東寧國主。性好文學,為人仁厚,頗得民心。娶尚書唐顯悅之女。鄭成功四出征戰時,留鄭經與其母董氏守金門、廈門,籌措糧餉,以供軍需;1661年(永曆15年)鄭成功東征臺灣,留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駐金、廈,以輔鄭經。然以鄭經私通弟之乳母,生子,為唐顯悅所告,鄭成功大怒,遣兵官楊都事持令箭至廈門斬之,為洪旭等所拒。1662年6月,鄭成功病逝於熱蘭遮城(Zeelandia),在臺將領黃昭等擁立鄭成功弟世襲為主。鄭經率周全斌、陳永華等入臺靖亂,襲延平王位,稱世藩。事平後返回金、廈。 1664年因處理鄭泰事件失當,金、廈失陷,退守臺灣。以陳永華為諮議參軍兼統親軍勇衛,仿明朝殿閣大學士之制,執掌政事,為宰輔之職。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與承天府平行。對內興建文廟於鷲嶺南之鬼仔埔(今臺南孔廟),為聖廟、國學,以儲備人才;對外交結日本、英國,擴充海外貿易。英、日等國稱其為延平國王,或東寧國王。對清朝堅持不薙髮、不登岸,仿朝鮮例為藩屬國。並乘清廷實行海禁政策,盡棄沿海諸島之際,逐次收復金廈諸島,命江勝鎮守,如此經營數年,東寧維持康泰局面。 1673年1月,清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陷雲南、貴州、四川、湖南諸省。4月,靖南王耿精忠於福建響應,囚總督范承謨,遣通事黃鏞入臺,請兵聲援。鄭經乃率師入廈門,西征福建、廣東,連下泉州、漳州、潮州、惠州、興化、汀州、邵武七府。1676年11月,清兵入福州,耿精忠投降,鄭經所得七府盡失,退守金、廈,與清軍相抗於海澄。1680年4月,海澄亦失,退守臺灣。 鄭經敗歸,精銳盡失,為母董太妃所責,無心於國事。同年,陳永華釋兵權,避居龍湖巖(今臺南縣(註 1)六甲鄉(註 2)),未幾逝世。元老楊英、柯平等相繼凋零,鄭經心灰意冷,乃移居北園別館(今開元寺),飲酒賦詩,寄情於琴棋書畫,狩獵遊樂,政事委任長子">鄭克 ,尚稱得體,維持小康之局。 1681年3月,由北園別館東行狩獵,墜馬於柴頭港溪東之小山崙(今二王崙),傷重,入北園別館,17日不治,得年40歲,葬於武定里洲仔尾(今永康市(註 3)鹽行)鄭成功墓北。1700年(康熙39年)奉康熙皇帝旨,挈鄭成功、鄭經棺入京,行獻俘禮後,遷葬南安祖墓。生平好詩文,著有《東壁樓集》,與《延平二王遺集》中署名「元之」之詩12首。
撰稿者:石萬壽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阮旻錫。1958。《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 江日昇。1958。《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6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3 趙爾巽等編。1981。《清史稿‧聖祖本紀》。臺北:鼎文。4 鄭經。1674年刻本。《東壁樓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影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