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開山撫番

清末在臺灣東部施行的開發政策。主要做法為開放漢人進入臺灣後山拓墾、闢建道路、安撫生番,促進番民漢化。1874年(同治13年)日本以琉球居民被臺灣生番殺害為由出兵征討,是為牡丹社事件(又稱臺灣事件),日本大舉入侵臺灣,是以「番地」並非隸屬清國版圖為藉口。自此,清廷治臺政策改弦更張,轉而積極經營,歷任來臺的大員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相繼推行「開山撫番」各種措施,使後山(臺灣東部)的番民接受教化,使其地成為清版圖,以杜絕外人入侵的口實,鞏固海疆。
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於日本出兵臺灣期間奉命經營臺灣,上奏朝廷開禁後山,廢除人民渡臺各種禁令,鼓勵移民至後山開墾;開闢北路、中路、南路三條由前山到後山的道路,並任命幹員先行撫番。其開山步驟為:屯兵衛,利林木,焚草萊,通水道,定壤則,招墾戶,給牛種,立村堡,設隘碉,致工商,建城郭,設郵驛,置廨署;撫番計劃為:選土目,查番戶,定番業,通語言,禁仇殺,教耕稼,修道途,給茶鹽,易冠服,設番學,變風俗。
福建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光緒2年)至臺主持臺灣事務,繼續推行撫番政策,特別注重番民的教與養,1877年3月釐定「撫番開山善後章程二十一款」,使番民接受文化,要求番民薙髮送子弟入學,並積極輔導番人稼啬,改善生活,在衛生醫療上亦予以重視。
福建巡撫劉銘傳於1885年6月清法戰爭結束後,向清廷呈「條陳臺澎善後事宜」一摺,主張招撫全臺生番,其開山撫番措施包括:(一)設撫墾機構:1886年於大嵙崁設立「全臺撫墾局」,各番界分設撫墾局;(二)開山:分北部、南部、東部三個區域進行,分別由林維源林朝棟、陳鳴志等主持;(三)教化:生番受撫後,為其薙髮、頒憲書、奉正朔、立社長、社教條、送子入學堂等,並依年齡施以不同之教材與方法。
劉銘傳生番的歸化,採取懷柔手段,但撫番過程也動用龐大武力征剿。對熟番則予以漢民相同的待遇,其鄉庄組織仿漢人的街庄總理制,改土目為頭目,掌理一社事務;改通事為董事,負責收取番租等事,並允許番民自由出售土地。
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的開山撫番政策,都在加速臺灣的開發,並促進番人漢化。沈葆楨是開山撫番的開創者,奠立此一政策的基礎和經營番地的體系;丁日昌在政策上更寬廣,更有計劃,裨補沈葆楨草創期的不足,自稱其規章為「善後章程」;劉銘傳銳意經營臺灣,急於招撫全臺生番,恩威並施,教化番民,使臺灣番民的漢化及山地的開發又邁進一步。


撰稿者:張素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9。《劉銘傳撫台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27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沈葆楨。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29。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沈葆楨。1998。《沈文肅公政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 丁日昌。1968。《保甲書輯要》。臺北: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