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區隔漢人與原住民的人為界線。因設置作為界線的土堆形狀如臥牛,所以稱為土牛,沿著土牛的深溝稱為土牛溝。 清朝治理臺灣,為防範漢人越界開墾、侵奪或窩藏於番地,並使生番不能出山危害漢人,在康熙末年制訂分疆劃界的策略。《臺海使槎錄》記載:「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先是立石為界,繼而開溝挑土作為區隔,《清高宗實錄》云:「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線」。土牛溝除了作為番界,更重要的是使土牛溝之外的漢人入山開墾有所依據,土牛溝內番社的權益也能得到保護。 1760年(乾隆25年),閩浙總督楊廷璋爲釐清番界,奏請繪製新圖,完成〈臺灣民番界址圖〉;1769年,福建分巡臺灣道楊景素因臺灣北部番界尚未釐定,在卸任前親赴彰化、淡水,督率廳、縣整頓土牛溝,此後即以土牛和土牛溝稱之。 臺灣全島釐定的番界,在圖冊中每用不同顏色區分新舊,如〈臺灣民番界址圖〉,即以紅線標示舊定界,以藍線標示新定界;其後雖也使用其他顏色代表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以紅線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土牛是地表上的分界,紅線是地圖上的標示,兩者合稱「土牛紅線」。這不但是漢番空間的界線,也是文化生活的界線。 現今臺灣尚有若干地名仍依舊稱,以土牛或土牛溝為名,如臺中縣(註 1)石岡鄉(註 2)土牛國民小學、苗栗縣頭份鎮土牛里等。至於土牛溝經過漢人長期開墾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或填平、或轉他用,已不容易找到,楊梅埔心的草湳陴,在永平工商後方的山坡是今天存留較完整的土牛溝。
撰稿者:張素玢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7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 余文儀主修。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12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3 周璽。1968。《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5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4 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17。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