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鴉片戰爭

清朝為阻止英國銷售鴉片而起的戰爭。臺灣在鴉片戰爭期間數次受到英國軍艦的侵擾,並在戰爭結束後被迫開放通商口岸。1840年(道光2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國遠征軍襲擊廣東。7月,英艦出現在今臺南縣(註 1)將軍鄉(註 2)外海。1841年9月,英艦納爾布達號(Nerbudda)駛入雞籠(今基隆),與二沙灣守軍相互射擊。雞籠守軍使用的大礮,直接將英艦擊沉,並俘獲敵兵一百餘名。10月,又有一艘英艦駛入雞籠,聲稱要索回被俘的英人。臺灣官員置之不理,英軍逕自登陸三沙灣。淡水廳同知曹謹聞訊,急調兵勇、屯丁前往支援。英軍自忖人少,進攻清軍陣地不易,遂自行撤兵。
1842年3月,英艦亞恩號(Ann)在臺中梧棲外海游弋,臺灣道姚瑩獲報後指示守軍,要用計謀誘使亞恩號擱淺,然後趁機攻擊。亞恩號中計,航行至大甲海岸觸礁,船上的英人被趕到的兵勇俘獲。二艘英艦在臺灣被俘,使得其他英艦不敢再深入口門,僅在海岸線外偵伺,或勾結廣東的海盜,前往臺南市安南一帶搶劫。被俘虜的英人,在道光皇帝的准許下,都在臺灣遭到處決。戰爭結束後,英國全權公使樸鼎查(Henry Pottinger)向清朝提出抗議,清廷為避免事態擴大,歸咎於臺灣道姚瑩臺灣鎮總兵官達洪阿二位臺灣最高文武官員,史稱「臺灣鎮道之獄」。


撰稿者:許毓良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胡濱譯。1993。《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2 姚瑩。1974。《中復堂全集:東溟文外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6輯」51。臺北:文海。
3 許毓良。2004。〈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 白順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譯。1999。《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Les Europeens aux portes de la Chine)。「南天臺灣研究叢書」8。臺北: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