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文開書院

清代臺灣中部最早設立的書院。1824年(道光4年)北路海防理番同知鄧傳安,倡建於彰化鹿港新興街外,是鹿港第一座書院。鄭氏時期來臺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書院取其字為名,以示尊崇。
鳩工興建、籌募資金,以鹿港八郊(泉郊、廈郊、南郊、油郊、布郊、糖郊、染郊、〈W竹敢:竹在上,敢在下〉郊)出力最多,特別是日茂行行主林廷璋。書院開辦之後,所有開銷由「書院學田租」負擔。文開書院名下土地,除了位於鹿港外,還包括在柳樹湳庄(今臺中縣(註 1)霧峰鄉(註 2))等地。每年田租實收番銀400元,折合庫平銀280兩。當時一名綠營兵每月之餉平均1.5兩,由此可知其學田租之豐厚。有清一代,文開書院藏書2萬餘部,共30萬餘冊,造就8位進士、16位舉人,以及百餘位秀才。
書院格局分為三進,第一進是三川門,屬於門廳。第二進是前堂,正廳祭祀朱熹,兩旁配祀海外寓賢8人: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除藍鼎元外,其餘都是鄭氏時期來臺的大儒。第三進是後堂,包括書院院長住所,以及左右共14間學舍。
1895年(光緒21年)日本治臺以後,臺灣總督府恐儒生聚會滋事,勒令封院。1975年因火災造成損毀,1985年重修完竣,恢復原貌。


撰稿者:許雪姬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周璽。1962。《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5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 陳秋玲。2003。〈獨留古意向黃昏:全國書院巡禮鹿港文化搖籃─文開書院〉。《百世教育雜誌》,138:80-86。
3 劉振維。2005。〈鹿港文開書院儒學精神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