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為治理原住民而採取的隔離措施。以武裝之隘勇在沿山地帶防備原住民的制度始於清代,日本領臺之初總督府仍然沿襲其制,1898年(明治31年)底擴大委託民間辦理隘勇線。1900年隘勇改歸警察指揮監督,隘勇被布置在北部的蕃地與平地之交界,形成一條隘勇線道。1903年,總督府在宜蘭、深坑、新竹、南投一帶共設四條隘勇線,並以隘勇線圍堵原住民,甚至在隘勇線附近架設高壓電流的鐵絲網、埋設地雷。此時隘勇線是在將原住民防堵於隘勇線外側,以保護隘勇線內側的樟腦開發事業。 1906年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改採積極的「理蕃」政策,從1907年起開始在北部山地擴張10條隘勇線,及一條經中央山脈貫通南北約達70里的隘勇線,透過這些隘勇線,原住民不是被連接起來的隘勇線所包圍,就是被隘勇線禁錮在山區。
撰稿者:吳密察最後修訂日期:100年07月22日參考資料: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18-1935。《理蕃誌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2 伊能嘉矩。1905。《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3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