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噍吧哖事件

1915年發生於臺南噍吧哖(今臺南縣(註 1)玉井鄉(註 2))的大規模武裝抗日事件。因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又稱「余清芳事件」;起事地點在西來庵,又稱「西來庵事件」;衝突地在噍吧哖,又稱「噍吧哖事件」。
余清芳生於屏東,後遷居路竹。1899年(明治32年)擔任臺南廳警察捕,1902年辭職後在臺南、打狗(今高雄)一帶齋堂活動,並加入鹽水港二十八齋總會,1909年1月遭日警移送臺東管訓,1913年出獄後與羅俊、江定共謀起事。
1915年余清芳散布消息,宣傳臺灣已出現「神主」,即將建立「大明慈悲國」,可以趕走日本人、減輕稅賦,參與起事者都可獲得重賞。7月6日,余清芳、江定率眾攻打噍吧哖,襲擊甲仙埔、大丘園、六張犁、阿里關(在今臺南縣(註 1)玉井、高雄縣(註 3)甲仙一帶)等地的日警,佔領虎頭山。臺灣總督安東貞美下令軍警討伐,余清芳率11人突圍。總督府派軍警入山圍剿,8月22日余清芳被捕。
8月25日,臺灣總督府在臺南設立臨時法庭進行審理,共1,957人被依「匪徒刑罰令」告發,被起訴者1,413人,其中判死刑者866人、有期徒刑者453人。因判決苛刻,引起日本國會的關注,在處決95名後,其餘死刑犯均改判無期徒刑。


撰稿者:吳密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方孝謙。1996。〈西來庵事變的象徵意義初探:果報、財富與兩性關係在有關善書中的鋪演〉。收於《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2 程大學編譯。1975。《余清芳抗日革命檔案》。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
3 蘇乃加。2002。〈日據時期臺灣武裝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來庵事件為探討主題〉。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4 康豹(Paul Katz)。2006。《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