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上海組成的馬克斯列寧主義政黨。正式名稱為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簡稱臺共。1928年(昭和3年)4月15日舉行成立大會,通過結黨宣言,選出中央委員林木順、林日高、莊春火、洪朝宗、蔡孝乾;候補中央委員翁澤生、謝雪紅;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共產黨都派代表參加大會。 政治綱領中明確標舉臺灣民族論,以建立臺灣共和國為目標,亦即將臺灣革命界定為: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實現臺灣獨立之民族革命。早在1922年(大正11年)創立的日本共產黨(日共),在行動綱領中確立「殖民地完全獨立」之主張,因此臺共的政治綱領與組織草案皆由日共幹部所擬,臺共成立後也必須遵守日共之指令。 建黨不久,即遭日警查獲,黨幹部四散,其中謝雪紅在上海被日警逮捕,遣送回臺。但隨即獲釋,並與林日高、莊春火等積極發展組織,重建黨中央,隨後將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納為外圍團體。1931年1月,黨中央發生分裂,謝雪紅一派權力被蘇新、王萬得為主之改革同盟奪取。由於情勢之演變,臺共不再是日本共產黨的支部,而成為第三國際的直屬支部,部分臺共幹部也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致指揮系統混亂,內部出現嚴重的對立。1931年6月,日警發動大規模搜捕行動,領導幹部幾乎都被捕入獄,組織瓦解,隨後的救援行動亦遭封阻。 主要領導人謝雪紅原名謝阿女,為彰化出身之養女,被捕後遭判刑13年,1939年保外就醫。戰後,臺共組織並未重建,二二八事件期間,謝雪紅參與二七部隊之建立,主張從事武力抗爭,失敗後逃亡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1949年臺盟遷往北京,並成為中共統戰之團體,但她不斷遭到批鬥,臺盟內部也出現嚴重對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她才獲得平反。
撰稿者:何義麟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2007。《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2 盧修一。1990。《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灣文史叢書」4。臺北:前衛。3 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新臺灣文庫」20。臺北:前衛。4 簡炯仁。1997。《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灣文史叢書」46。臺北:前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