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藏、展示、教育、研究各種文物為目的的公共機構。最初將museum譯為「博物館」者為明治時期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明治政府為保存文物、發展教育學術及推廣工商業,1872年(明治5年)設立「文部省博物館」(今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博物館機構之始。日本統治臺灣後,由日本法官、官吏組成之「臺灣慣習研究會」鼓吹應於臺灣設立博物館,以「介紹新領土的事實真相與經營成績」,1906年起並發起向全臺募款以籌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之記念建築物」,1908年5月24日總督府頒布訓令第83號,於臺北廳設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以蒐集陳列有關本島學術、技藝及產業所需之標本及參考品,以供公眾閱覽」,指派殖產局技師川上瀧彌為首任館長。 博物館成立之初,收藏陳列地質、動植物、歷史及教育、農林水產礦業及工藝貿易等物品,1917年(大正6年)總督府成立商品陳列館,乃將博物館內有關殖產類之標本移歸商品陳列館,使總督府博物館由綜合性博物館轉型為自然史博物館,藏品以動、植物及地質礦物類為三大核心,此外,番族與歷史兩部之收藏亦有兩千多件。除了定期展示活動外,川上瀧彌亦積極推動臺灣自然史的研究,1910年號召成立「臺灣博物學會」,以拓展臺灣動、植物學及礦物、地質與人類學等學科之研究。 該館每年參觀人數經常維持20萬人次左右,唯展示方法及形態漸流於僵化,至1920年代被譏為「廢墟博物館」。1933年(昭和8年)關心博物館之人士成立「臺灣博物館協會」,企圖強化該館社會教育功能,並發行「科學の臺灣」為其機關報,舉辦「博物館週間」,以吸引更多民眾觀覽利用。 除了總督府博物館之外,為推展工商產品,總督府在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及高雄等市街設有商品陳列館;另以推廣教育為目標,而在臺南及臺中設有「教育博物館」。日治時期臺灣共有13座各類型的博物館。
撰稿者:呂紹理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李子寧主編。1999。《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年專刊》。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2 李子寧。1997。〈殖民主義與博物館:以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40:241-273。3 王飛仙。2006。〈在殖民地博物館展示歷史:以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1908-1945)〉。《史粹》,2:127-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