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灣日日新報》

日治時期臺灣發行量最大、發行最久的報紙。與中部《臺灣新聞》、南部《臺南新報》被稱為日治三大報。田川大吉郎擔任主筆的《臺灣新報》(1896年創刊),與內藤湖南所主筆的《臺灣日報》(1897年創刊),因臺灣總督府差別待遇及派系問題而展開激烈筆戰。1898年(明治31年)4月,在後藤新平調停下,由守屋善兵衛出面收購兩報,合併後於5月6日發行《臺灣日日新報》創刊號,屬於半官半民的報紙。前後五任社長分別為守屋善兵衛、今井周三郎、赤石定藏、井村大吉與河村徹,因此具有御用新聞的色彩。
創刊初期有6個版面,並以附錄方式刊登總督府所發布行政、司法等相關命令的《府報》。1901年增為8版,其中漢文版通常佔有2個版面。1905年7月後,獨立發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每日6個版面,成為一般大眾參與報業工作的媒介,先後進入該報工作的人士包括章炳麟連橫巫永福、何春木、林佛國、魏清德等人。1911年因報社財務問題,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停刊,恢復以往於《臺灣日日新報》中有兩頁漢文版的做法。1937年(昭和12年)4月因應戰爭時局,與《臺灣新聞》、《臺南新報》等同時將漢文版停刊。而《臺灣日日新報》除附錄有《府報》外,另曾附錄《臺日子供新聞》、《臺灣日日寫真畫報》、《臺北州州報》、《臺北市報》等。
1944年4月,因大戰下物資與言論統制,總督府進行報業統一工作,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中《臺灣新聞》、臺南《臺南新報》、原為《臺灣新民報》的《興南新聞》、花蓮港《東臺灣新報》及高雄《高雄新報》等六家報紙合併為《臺灣新報》。至此,出刊長達4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宣告結束,前後共發行15,800餘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新報》由國民政府接收,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更名《臺灣新生報》,於1945年10月25日重新發刊。
撰稿者:蔡錦堂
最後修訂日期:101年06月26日
參考資料:
1 鍾淑敏。1994。〈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
2 收於《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中央圖書
3 館臺灣分館。
4 李承機。2004。〈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收於《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北:播種者。